第二十一章 丰收的阴影(2/2)

巨大的危机像一片乌云,骤然笼罩在曙光上空。新校区的工地上,主体结构刚刚封顶,后续的內外装修、设备採购、环境营造……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持续投入。

一旦停工,不仅前期投入可能打水漂,更会严重打击师生士气,甚至引发外界对曙光运营能力的质疑。

就在这时,林静拿著一摞学生作文兴冲冲地进来,脸上带著欣慰的笑容:“赵老师,你看试点高一班学生写的《展望高二》,文笔和思想深度都比刚入学时强太多了!还有初三几个孩子,模擬考成绩又提升了……”她的话在看到赵楼生和张天胜无比凝重的脸色时戛然而止。

“林老师,正好。”赵楼生深吸一口气,迅速做出了决断,“资金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新校区建设可能会放缓。这件事,暂时控制在核心管理层知道,不要扩散,尤其不能影响学生考试情绪。”他顿了顿,眼神锐利起来:“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拿出过硬的教学成果!中考毕业考和高一期末考,必须打好!这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们未来爭取任何支持的底气!”

林静的心猛地一沉,但看到赵楼生镇定甚至带著一丝狠劲的眼神,她立刻用力点头:“我明白!您放心,老师们和孩子们都憋著一股劲呢!”

几天后,考试周如期而至。校园里静悄悄的,只有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和风扇转动的声音。赵楼生亲自巡考,看著孩子们或凝神思索、或奋笔疾书的专注面庞,他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这一切,绝不能因为资本的冷酷算计而付诸东流。

考试结果出来得很快。成绩堪称辉煌!初三毕业班,整体平均分再创新高,远超区平均线。更令人振奋的是,有十一名学生成功达到了他们家乡所在省份重点高中的录取线!消息传来,整个学校沸腾了,许多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打电话到学校表示感谢。

试点高一班的期末考,採用与区重点高中联考的方式,平均分虽略低於顶尖重点,但已稳稳超过许多普通公办高中,尤其是数学和语文单科,甚至出现了几个高分,引起了联考学校的惊讶。

丰硕的教育成果,像一道强光,暂时驱散了资金的阴霾。赵楼生立刻让苏晴(她已毕业后正式加入曙光,负责宣传)將这些喜讯巧妙地整理出来,连同学生们真诚的感言、家长们的反馈,形成了一份扎实的“办学成果匯报”。

他亲自带著这份匯报,去找了唯一的坚定支持者——李先生。在李先生雅致的办公室里。

“李先生,您看,这就是我们投资的价值。”赵楼生指著匯报上那些数据和孩子、家长的笑脸,“我们不是在盖冰冷的楼宇,我们是在塑造未来。现在,有人想用资本的力量扼杀这种未来。曙光不会倒下,但我们需要时间,需要支持。”

李先生仔细翻阅著匯报,久久不语。最后,他抬起头,看著赵楼生:“楼生,你的成果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吴天佑的手段,我也略有耳闻,確实狠辣。我这边,后续的资金我会按协议尽力保障,但缺口確实很大。我可以尝试帮你引荐几位可能对教育公益感兴趣的朋友,但他们是否愿意介入这场较量,很难说。”

离开李先生办公室,赵楼生知道,危机远未解除。李先生的帮助是雪中送炭,但面对巨大的缺口,仍是杯水车薪。对手一击之下,已让他伤筋动骨。

他站在繁华的浦西街头,车水马龙,人声鼎沸。2002年的上海,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冰冷的商业法则。他握紧了拳头,眼中闪过决绝的光芒。

不能坐以待毙。既然合规的融资渠道被层层设卡,那就必须另闢蹊径。他需要一场绝地反击,不仅是为了筹集资金,更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曙光的教育价值,绝非资本游戏可以轻易抹杀。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个刚刚在危机中证明了自身价值的、最宝贵的资產——曙光本身,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巨大能量和希望。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冒险的计划,开始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丰收的喜悦尚在迴荡,但阴影已然逼近。真正的较量,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