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盛夏深耕(2/2)

草案內容宏大而细致,超出了赵楼生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包括教师和学生公寓,还提出了建设社区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共享)、青少年活动中心、家长学校等配套设施的构想,旨在形成一个以优质教育为核心、辐射周边、服务市民的微型教育生態圈。

“楼生,”李先生指著草案说,“单纯的公寓开发,意义有限,也容易引发『掛羊头卖狗肉』的质疑。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社区』。学校是核心引擎,配套是服务延伸。盈利不是目的,但必须实现自我造血,才能持续反哺教育,並形成可复製的模式。”

赵楼生被这个蓝图深深吸引,但他保持了冷静:“李先生,构想非常棒,完全符合我的理想。但我们必须分步走,法律界限必须清晰。第一步,也是最迫切的,是解决当前新校区建设资金和部分师生住宿困难。我建议,我们先集中精力,推动『教师公寓』和『惠民学生公寓』这两个相对成熟且急需的项目立项,探索合作模式和资金解决方案。社区图书馆、活动中心这些,可以作为远期规划。”

“稳妥!”李先生表示赞同,“那就这么定。我这边负责组建团队,进行这两个公寓项目的详细可行性研究和资金测算。你那边,重点是確保曙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品牌的进一步巩固。这是我们所有构想的价值基石。”

暑期过半,一项意外的成果让赵楼生倍感欣慰。

苏晴根据家访的素材和她自己的观察,写出了一篇题为《暑假,在曙光悄然生长》的通讯稿,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实地记录了留校孩子的读书会、老师们的教研日常、后勤人员的检修工作以及家访中的几个小故事。

赵楼生稍作修改后,让其刊登在了校刊的“暑期特辑”上,並让苏晴寄送了几份给关心曙光发展的朋友和相关部门。

没想到,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却因其真诚和细腻,打动了不少人。李先生在电话里特意提到了这篇文章,说它“比任何华丽的报告都更有力量”。

甚至区教育局的那位副局长,也偶然看到了,在一次非正式场合对孙科长说:“曙光这个学校,有点不一样,是真在做教育。”

这点滴的认可,如同盛夏中的清泉,滋润著曙光人的心田。

然而,赵楼生始终没有忘记隱藏在暗处的对手。吴天佑和他的“优科諮询”似乎突然沉寂了,但这种沉寂反而让人不安。

赵楼生叮嘱张天胜,越是顺利的时候,越要警惕,对任何主动上门的“合作”都要保持最高级別的审慎。

盛夏如火,曙光学校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静默中深耕,在思考中布局。每一位师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积蓄力量,等待著新学年的到来。

赵楼生知道,眼前的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间歇,高中部验收、新校区建设、与李先生的合作、以及未知的挑战,都將在不久的將来接踵而至。

但他已然做好了准备。这个夏天,他们播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应对未来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