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寸土寸金 文心雕龙(1/2)

沪上的深秋,空气中已带了些许凛冽的意味。

曙光教育集团如同一艘不断扩编的舰队,在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大潮中破浪前行,但掌舵人赵楼生深知,每一寸前进,都伴隨著巨大的资源消耗与战略权衡。

yp区那幅来之不易的地块,规划已然明確:它將用於建设“曙光高级职业技术学院(职高)”,专门承接明诚学校日益成熟的职高班升级,旨在打造一所高標准、有特色的职业高中,真正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为赵楼生理想中的“教育立交桥”奠定一块坚实的基石。

然而,蓝图绘就,巨额的建设资金却仍如悬顶之剑,让管理层倍感压力。

与此同时,已投入使用的浦东北校区30亩新校区,则呈现出一番蒸蒸日上却又略显侷促的景象。

崭新的红白建筑群,標准的塑胶跑道,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无不彰显著曙光的现代化追求。

孩子们在这里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质硬体资源。但与之相对的是,由於生源增加满负荷运营面,许多功能不得不高度压缩整合。那座被寄予厚望的“文匯苑”文化中心,最终只能在综合楼里占据一层,与实验室、图书馆共享空间。

而区政府特批的、紧邻这30亩的另外90亩教育用地,则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也考验著曙光的財力极限。

这块地划转价极低,体现了政府支持曙光模式的决心。但其上规划的综合教学楼、高標准实验室、室內体育馆、中学部与教职工宿舍楼群,以及与之匹配的设施设备採购,据张天胜初步核算,总投资保守估计需两个亿。这对於刚刚缓过一口气的曙光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楼生,这90亩地,是机遇,更是考验。”张天胜指著规划图上那大片待开发的空白,语气沉重,“杨浦职校要建,这90亩的二期工程也要启动,资金链…绷得太紧了。是不是先集中力量保住一头?”

赵楼生站在新校区综合楼的顶层走廊,目光掠过窗外生龙活虎的操场,望向一栏之隔的那片空旷。那里野草萋萋,静默无声,与墙內的喧囂形成鲜明对比。

“都要做。”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杨浦职校,关乎我们兑现给明诚那些孩子和家长的承诺,关乎职业教育这条腿能不能站稳。这二期北校区扩建,关乎曙光基础教育未来的规模和品质,关乎我们能否真正建成一个標杆式的k12学校。资金的问题,我来想办法。但现在,我们不能停。”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硬体设施的扩张可以稍缓,但人的培养、文化的培育,一刻也不能停。这建好的30亩地,就是我们最好的『文心雕龙』之所。我们要在这里,把全面教育、传统文化的根,扎得更深,让它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绽放出无限的精神光彩。”

於是,一项基於现实条件、精心设计且分学段、成体系的“文脉深植”计划,在新校区率先启动,並以此为蓝本,向老校区、育才、明诚辐射。

课程为纲,循序渐进。教学研究院在林静的带领下,拿出了细致的传统文化融入方案:

小学段语文课增设《声律启蒙》趣味诵读;美术课融入简易剪纸、泥塑;体育课引入武术游戏基本功;音乐课欣赏简单民乐曲目。重在“玩”中感受,培养兴趣。

初中段开设书法必修课(软硬笔);成立民乐兴趣小组(笛簫、二胡入门);歷史课深度挖掘传统节日內涵;开展“家乡非遗小调查”项目式学习。重在掌握基础技能,进行文化探究。

高中段开设《论语》《孟子》选读研討课;成立“国学社”,下设诗词创作、戏曲鑑赏、茶艺研修等分支;鼓励学生选择一项非遗进行深度课题研究,如沪剧、顾绣、变脸、嘉定竹刻等,並尝试思考其现代转型。重在思辨精神培养和文化传承责任感。

社团协调,一室多用。综合楼的那一层“文匯苑”成了最忙碌的空间,排班表精密如仪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