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千磨万击(2/2)

新年音乐会的筹备进入了最后阶段。这场音乐会註定不同以往。它不仅是民乐社的展示,更是一场融合:国学社的学子为乐曲撰写了解说词,书画社的同学根据乐曲意境创作了背景水墨动画,戏剧社则尝试將《兰亭集序》的意境用肢体语言进行现代舞詮释。

甚至明诚职高班的学生也参与进来,负责舞台机械和灯光编程,他们运用所学技术,精准地控制著光影的流转,与古典乐音完美契合。

这场跨界融合的尝试,充满了挑战,却也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它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並非僵化的古董,而是可以与现代科技、多元艺术形式对话、碰撞、再生的活水。

然而,就在音乐会排练最紧张的时候,一丝不和谐的杂音再次试图渗入。一个看似普通的文化交流邀请函发到了社团指导老师的邮箱,提议联合举办一场“国际青年传统文化线上论坛”,发起方是一个名称听起来很正规的海外文化机构。

有了前次的教训,指导老师立刻將邮件上报。苏晴通过渠道核实,发现该机构虽然註册信息看似清白,但其主要资助方与吴天佑有间接的商业往来,且其过往活动中曾出现过模糊领土界限的不当表述。

“手段更隱蔽了,包装得更『正规』了。”赵楼生冷笑。他立刻指示:“婉拒。理由就是近期学业繁忙,无暇他顾。同时,將这个案例作为最新素材,添加到我们的教师培训课程中,让大家看看现实中的『衣炮弹』长什么样。”

这次,暗箭未能射出,便悄无声息地坠地。

这些接连不断的细小风波,让赵楼生对吴天佑的动机產生了更深的好奇。他不再满足於被动接招,开始让张天胜通过一些商业渠道,收集关於吴天佑及其背后资本的信息碎片。

零散的信息逐渐匯聚,勾勒出一个更清晰的轮廓:吴天佑並不仅仅满足於做一个成功的教育商人。他背后牵扯的利益集团,试图通过控制优质教育资源,影响未来精英阶层的思想观念,进而为其在更广阔领域的商业和政治诉求铺路。

曙光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文化自信”、“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试图通过精英化、功利化教育快速攫取资源並施加影响的计划。

尤其是曙光与李先生的“教育+惠民社区”模式的成功,提供了一种他们无法掌控且厌恶的、更具社会效益的发展范式,这动了他们的奶酪。

“原来如此…”赵楼生放下手中的资料,目光深邃。这已不仅仅是商业竞爭,更是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发展路径的较量。他们要的是通过教育製造壁垒、巩固阶层、筛选“自己人”;而曙光,则试图打破壁垒,提供更多元、更公平的成才通道,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家国情怀的建设者。

想通了这一点,他反而更加平静,目標也更加清晰。

新年音乐会如期举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的演出,震撼了全场观眾。

演出末尾,全体演员和台下师生一起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真挚而嘹亮,许多家长眼中闪烁著泪光。

音乐会结束后,赵楼生没有参与庆功,而是独自一人走向依旧喧囂的工地。

打桩机在夜色中有节奏地轰鸣,巨大的探照灯將工地照得如同白昼。

他站在围栏外,望著那深深嵌入地下的桩基,仿佛看到了曙光正在扎下的、越来越深的根。这些根,不仅深入物质的土地,更深入文化的厚土和思想的基岩。

吴天佑的动作,或许会因这次音乐会的成功而暂时偃旗息鼓,或许会酝酿更猛烈的风暴。但赵楼生知道,只要曙光自身的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就能“任尔东西南北风”。

他拿出手机,给张天胜发了一条简讯:“胜哥,下周开始,启动『曙光英才计划』的筹备,面向全市招收確有天赋但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曙光的大门,永远向真正渴望成长的孩子敞开。”

这既是对“有教无类”初心的践行,也是对那股试图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的势力,最直接、最有力的回应。

部署完这些,赵楼生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一直沉默旁听的林静和几位教师代表:“林老师,真正的根基,还是在课堂,在校园。外界的风雨再大,我们內部的教学质量、育人成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慌乱。马上就要期末了,各校区的复习备考、社团成果展示,要照常进行,而且要做得更出色,让学生们安心,让家长们放心。”

“您放心,赵校长。”林静郑重点头,“老师们心里都有桿秤。我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学生好。”

会议结束,眾人散去,各自忙碌。赵楼生独自留下,再次走到窗前。

暮色四合,荒芜的土地在夕阳下呈现出一种苍凉而雄浑的美感。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但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

吴天佑的动机,他已能窥见一二。绝不仅仅是商业竞爭那么简单。曙光所践行的“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模式,及其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可能触动了某种以“精英垄断”和“功利主义”为內核的现有教育利益格局。

吴天佑及其背后的资本,恐惧的或许是这种“普惠性的优质教育”所带来的范式革命,这会动摇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立根原在破岩中…”他轻声吟出郑板桥的诗句。曙光这棵竹子,根须必须深扎在育人的岩石之中,而非资本的流沙之上。唯有如此,才能经得起这千磨万击的考验。

他拿起笔,在规划图中央那个代表“精神堡垒”的圆圈旁,用力写下了四个字:“立德树人”。

这,才是应对一切明枪暗箭,最根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