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固本培元(1/2)

市教育局座谈会上的激辩尘埃落定,赵楼生和曙光教育集团凭藉扎实的成果和清晰的理念,不仅成功化解了质疑,更贏得了广泛的尊重与认可。

然而,赵楼生深知,外界的风光与讚誉如同镜水月,真正的根基,在於內部体系的坚实与焕新。

他將全部精力收回,沉心於曙光內部的深度优化与提升,力图让这台日益复杂的教育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更紧密,运转得更高效。

教学研究院內,灯火常常亮至深夜。以林静和钱老师为核心的教学骨干们,正在对课程体系进行一场静悄悄的“精装修”。

语文组不再满足於课本教学,推出了“大阅读计划”,每学期指定阅读清单,涵盖古今中外经典,並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辩论赛、戏剧排演。歷史课则与“口述歷史”社团深度结合,学生们走出校园。

採访浦东开发亲歷者、老上海弄堂居民,將鲜活个体记忆融入宏大歷史敘事,完成的《浦江东流去》访谈集在校內广为流传。

政治课则大胆引入时事辩论,就“三农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现实议题展开探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研组则大力推行“项目式学习”。以机器人社团、科创社团为龙头,將竞赛项目分解为具体的研究课题,融入日常教学。

学习电路?直接动手製作智能循跡小车。

研究化学反应?尝试优化净水装置的滤材配比。

生物课上,老师甚至带领学生在校园一角开闢了“生態观察圃”,记录物候变化,进行杂交实验。

知识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

校园社团活动进一步规范化、课程化。每个社团都需提交详细的学期活动计划、预期成果和评估方式。

电竞社制定了更科学的训练大纲,並与体能训练、心理辅导更紧密结合。

足球社、篮球社引入了退役运动员担任技术顾问,训练更加专业。

传统文化社则与“文匯苑”的研学营打通,优秀学员可以进入更深度的研修班。

社团不再仅是兴趣,更成为了拓展视野、锤链能力、甚至发现未来职业方向的重要平台。

这些变化悄然发生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中。学生们发现,学习变得更有趣,也更富有挑战性。

他们需要阅读更多、思考更深、动手更多、合作更密。一种更加活跃、更具探索精神的学风在校园內瀰漫开来。

张天胜主导的新薪酬体系与激励方案,经过寒假期间的充分酝酿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通过,终於在新学期伊始全面落地实施。

其效果立竿见影,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队伍的活力与归属感。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工资条上。一位承担班主任工作、又负责竞赛辅导、还积极参与了教师发展学院工作的青年骨干教师,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月收入较之前增长了近5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