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百舸爭流(2/2)

体育教研组办公室里,组长正和几位教练核对最新一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信息。

“男篮队的队长李强,身体素质突出,有几个一本大学的体育特招意向很强;田径队的女子短跑项目,也有苗子达到了二级运动员標准,可以爭取特招名额。”教练兴奋地匯报著。

组长叮嘱道:“好消息!但一定要提醒这些孩子,特招对文化课成绩也有最低要求,最后这一个月不能完全放鬆学习。我们要確保他们『两条腿』走路。”

艺术楼里,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也没閒著。几位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正在做最后的衝刺准备。准备报考音乐学院的陈悦,每天在琴房里苦练曲目;有志於美术设计的孙薇,则对著画板反覆打磨自己的作品集。

“老师,您看我这个色调处理会不会太灰了?”孙薇抬起头,脸上还沾著点顏料。

老师仔细端详著画作,鼓励道:“整体感觉很好,很有想法。记住,考试时展现你的独特视角和扎实基本功同样重要。”

面对那些成绩徘徊在本科线边缘,或志在应用技术高职的学生,曙光同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引导。

明诚学校的职高班,此时已成为了许多学生的“定心丸”。职高班负责人正向赵楼生匯报情况:

“校长,我们计算机应用、机电维修、商务服务这几个方向的毕业生,目前超过八成已经通过了合作企业的实习考核,拿到了录用意向。剩下的学生,我们也正在积极推荐。家长们看到孩子真的能学到一技之长,顺利就业,都非常满意,都说当初选择曙光职高班是选对了路。”

赵楼生欣慰地点点头:“很好。职业教育同样是成才的重要途径。要確保这些孩子踏踏实实学好技能,堂堂正正走向社会。”

家长们的反应,则是焦虑与期待交织的真实写照。

放学时分,校门口挤满了前来送饭或等待的家长。

一位穿著工装的父亲,拉著班主任的手,语气激动:“老师,俺家小子模擬考能上一本线了!真是多亏了学校!俺和他妈没啥文化,就指望他了!回去考试的车票俺都买好了,学校放心!”

另一位衣著时髦的母亲则略带焦虑地对相熟的家长抱怨:“唉,我们家丫头这次模擬考数学又差几分,急死我了!真想让她再补补课,可她爸说孩子太累,不让逼了。赵校长不是说心態很重要嘛,可我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也有家长聚在一起討论孩子的竞赛成绩和特招机会,言语中充满了骄傲和庆幸:“还是曙光平台好,给孩子这么多机会。要是光死读书,我家那个肯定考不上那么好大学。”

教职工们更是全员投入,守护著这些即將展翅的雏鹰。

许多老师自愿加班,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班主任们的手机几乎24小时开机,隨时回应学生和家长的諮询;后勤人员想方设法改善伙食,营造安静环境;就连安保主管吴浩,也特意叮嘱队员夜间巡逻时放轻脚步,避免惊扰宿舍区的高三学生。

一种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氛围,在曙光四个校区里无声地流淌。

傍晚,赵楼生再次巡视校园。他走过灯火通明的教室,走过挑灯夜战的书桌,走过挥洒汗水的球场,走过飘荡著乐音的琴房。

在高三教师办公室窗外,他看到一位年近五十的老教师,正戴著老镜,一字一句地帮学生批改作文,红笔勾勒得极其认真。

在操场边,他听到足球社的队员们在训练结束后,互相鼓劲:“加油!考完试,咱们再好好踢一场!”

在“文匯苑”门口,他闻到里面飘出的淡淡墨香,那是国学社的学生们在用书法平静心绪。

千帆竞发,百舸爭流。每一艘小船都在为自己的航道做最后的调整和准备。

赵楼生站在暮色中的校园最高处,望著这片被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这里,既有衝刺顶尖学府的学霸,也有凭藉特长叩开高校大门的骄子;有將顺利步入职场的技术人才,也有仍在为梦想做最后拼搏的普通学子。

他们或许起点不同,路径各异,但都在曙光这片土壤上,汲取了养分,找到了方向,积蓄了力量。

高考,只是他们人生长河中的一段激流。而曙光要做的,就是確保每一艘船都能装备齐全,信心满满地驶入这段航道,去迎接属於自己的广阔天地。

他知道,最终的成果即將揭晓。那不仅是一张张录取通知书,更是对曙光教育模式最直接、最有力的检验。他深吸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感。

前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曙光,正努力成为所有学子们启航时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实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