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东南互保(2/2)

大明京城,皇城。

早朝才结束没多久,几名宫女端著食盒进了御书房,当她们打开食盒的时候,一股带著鱼鲜和米粮的香味扑面而来。

端坐在龙案后的少年站起身,对著旁边的緋袍老者笑著开口道:

“今年浙江进贡了一批海鱼,朕让御膳房挑选其中的上品熬成鱼粥,最是补人,首辅在朝堂上操劳,朕於心不忍,请首辅喝点粥,歇一歇。”

老者立刻站起身,规规矩矩地从少年手里接过粥碗。

“老臣,叩谢陛下圣恩。”

少年穿著一身龙袍,头顶冠冕,这是才从奉天殿上回来,还没来得及更换服饰。

但在老者眼里,这副少年天子的模样却是让他多了几分欣慰。

民间甚至是朝堂上,都有不少人觉得这对君臣彼此水火不容,但杨廷和觉得,这位少年天子对自己確实是相当宽容和恩宠,至少,比先帝那副模样要好多了。

自己再在京城待几年,就可以从容而退了。

“刚才朝堂上说,浙江镇守太监梁瑶被寧藩逆贼杀死在寧波府鄞县,陛下一言不发,老臣斗胆,想问一问陛下是什么看法。”

“朕哪有什么办法,这些太监都是先帝留下来的老人,朕也无法辖制,只不过这寧藩的逆贼究竟从何而来,朕很疑惑。”

镇守太监梁瑶死了,浙江境內的镇守太监一职暂时空缺,浙江布政使司和浙江都指挥使司趁机拿回了很多职权,杨廷和觉得,这也就等於是提前掐死了皇帝在浙江捣鼓事情的可能性。

把皇帝伸出去的手打疼了,逼他退回去,现在,杨廷和就得考虑怎么解决浙江那边的小麻烦。

“老臣以为,浙江一带近来也有一些地方上报说有海寇出没,以及上个月有倭人使者作乱,怕就怕寧藩逆贼这次和倭人勾结在了一起,蓄意闹事。”

“是啊,”

年轻的皇帝嘆了口气:

“朕临朝已经二年,却时常觉得喘不过气来,这朝政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就算是浙江这边的事情,朕居然也想不出究竟得让朝堂上的什么人去,才能妥善解决浙江上下的动乱。”

杨廷和眼里闪过一丝笑意。

既然说是有逆贼,那么朝廷兴师动眾派人去那儿的名义自然是调兵平叛,而大家又都知道,浙江那边实际上压根没有什么谋反的叛军,所以此次率军出去的人,就等於是平白捡了一个偌大的功劳。

等这人一回来,其权势威望必然会比以前更高,而这一点恰是杨廷和不想见到的。

朝堂上只能有一个首辅,这可是规矩。

杨廷和心里早有了人选,他缓缓道:“老臣斗胆,向陛下举荐一人,此人也是先帝朝的功臣,曾经率军平定过寧王之乱,现在让他来继续平定寧藩余孽,想来也是手到擒来。”

“这人......是谁呢?”

“回陛下的话,这人名叫王守仁。”

君臣彼此对视,杨廷和神情肃穆,皇帝则是愣了一下,有些疑惑。

“朕记得,这王守仁,似乎还在丁忧吧,况且这人曾经仰仗功勋,在本朝之初就对首辅出言不逊,实在是太过於狂妄了,怎能让他来继续接手地方大权?”

王守仁和杨廷和之间,可不是小小一点私怨,不仅是官场上大家从派繫到立场全部衝突,同时杨廷和之子杨慎曾经亲口说过“守仁之学,弃经典而任心悟,是误人子弟,乱我圣学正统。”

嘉靖元年,杨廷和主持修订《明会典》,明確將“心学”著作列为禁书,也说了“生员不得阅读王守仁《传习录》,违者黜革。”

皇帝居然主动提醒了这一点,杨廷和心里安稳了不少。

正是要王守仁和自己有大仇才好,这样一来,就算是王守仁立功也不可能回京,朝堂上大半臣子都会抗拒王守仁回朝,免得王守仁报復他们。

自己压根不需要担心王守仁回来夺权,相反,还能落一个美名。

“臣闻外举不避仇內聚不避亲,让王守仁平寧藩,正是为朝廷最好的考虑。”

皇帝微微頷首。

“可是,王守仁还在丁忧期间,不好让他出来做事吧?”

“朝廷夺情,亦有旧例可循,更何况,王守仁虽失孝道,不亏臣节,这是朝廷对他的恩遇,他怎能拒绝?”

“朕......”

皇帝嘆了口气,似乎还是有些不情愿。

“既然首辅这么说了,那,就这样办吧,可是其他的章程又该怎么说?”

“回稟陛下,前几日寧波府知府杨最呈递奏疏,其中陈奏寧波府兵力严重不足,故杨最又呈递了一条名为东南互保的章程,请朝廷允许地方自行徵募民兵补足兵额。”

“这......会不会生乱子?”

“不会的。”

杨廷和自信的笑了笑,道:

“老臣和內阁其他大臣商量过,地方上,只能由百户徵募等同於其麾下百户所兵力的民兵,这样一来,不至於人手太少,也不至於职权太大,事后裁撤兵员,极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