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老祖级人物(2/2)
一共搬了七套书,每套二十六本,对应主要课程。
课表也已经发了下来,方堃看了一眼,只觉著两眼一,从早晨的早自习开始一直到晚上十点结束的晚自习排的满满当当的。
这种日子他经歷过,其实谈不上苦,只是他是第二次经歷,瞅著有点便秘。
主要教材对应六门必修课,每周最少两节,一节一个半小时,其余时间全部分配在了选修课程上。
选修不是意味著想上就上,不想上就可以不上,只是相比较必修课重视程度不一样罢了。
方堃看著英语,哲学,歷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校勘学,眼神里没有其他同学那么兴奋,毕竟他前世都学过,只不过当老师三十多年,还是高中老师,这些专业知识实在是用不到,大部分都还了回去。
选修课程的教材后续会再发,像其它文科生需要阅读,或者说是必读的辅助书籍。
如《说文解字》《史记》《诗经》《春秋传》《公羊传》《种哲学简史》等等都需要学生自行从校图书馆,或者外部新华书店地摊儿这些渠道获得。
好消息是他们在北大,国內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古籍,会比校內的图书馆多而全。
看著满满当当的课表,班里同学全都兴奋了,
语言学授课老师主要有编写《古代汉语》的王力教授,同时兼授音韵学,
还有朱得熙教授,林燾教授,徐通將教授,陆简明教授。
学生的兴奋是正常的,方堃也兴奋,试想一下,能让编写教材的本人出现在课堂上亲自给你教学,这是莫大的幸运,很难不让人兴奋。
“古代文学课一班是袁行霈教授,咱们班竟然是吴组緗教授亲自教学!”
“吴组緗...很厉害?”
“老爷子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是国內《红楼梦》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我《红楼梦》已经看了不下五遍,关注过一些这方面的讯息。”
“这么厉害,我听说三角宣传亭那边每天会不定时更新教授的专题讲座时间,那我们可有福了。”
“好是好,就是听一个学长说,教授们的讲座节节爆满,想抢个位置都难。”
“那咱们早点去占座不就行了....“
方堃坐在教室后听著她们谈论,这何止是有福,后世大学所用课本教材,多是这会儿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编纂出来的。
对於这些文学界的大牛,老祖级別的人物,方堃只能说是掏上了,他们以后出去做自我介绍,完全可以说是其弟子学生,如果再往上追根溯源,跟梁蔡这些老祖都能有点裙带关係。
七七届新生正式进入上课日常,方堃又一次体会到了那种追著,赶著往你嘴里餵饭的紧迫感。
老教授们在讲台上讲的仿佛口吐莲,让人如痴如醉,下课后第一时间就有人跑过去提问问题。
然后就是急急忙忙的换教室赶课,选修很多是大课堂,两个班的学生一起听,全是往第一排拼,这还只是外在的赶。
內在表现则是,课程太赶了,老学究们的乾货跟不要钱一样,一窝蜂的往下面的学生脑子里塞。
也甭管记不记得住,那是一节课恨不得把整本教材塞你脑门里。
学生拿著本子在下面唰唰唰兴奋的记笔记,不敢走一点神,方堃喜欢这种久违的感觉,他享受沉浸在古文老师吴组緗嘴里的那个明清世界。
“大家静一静,通知一下,下个星期日学校会举行迎新大会,月底二十七號在工人体育场举行迎新晚会,到时候由我和杨玉成班带队过去。”赵勇军在讲台上宣布道。
“班长,是全校还是就咱们中文系?”有人问了嘴。
“不光咱们学校,这次迎新晚会全京城所有大学的新生都会过去。听说请了军艺文工团和音乐学院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