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基金(2/2)
“董叔你就別这样了,搞得我都没法儿待了。”
“哎,还记得七八年高考那两天,摸黑带队送你们去县城参加高考,当时谁能想到咱们村里能一年出两个大学生,你和采华这丫头算是给咱们村带了个好头,就是后面有些青黄不接了,好小子,好样的!”
“董叔,这也是我今天来找你的原因。”
方堃把捐学校的事情说了说,他老娘在京城路过学府小学时的话他一直记著,既然混出了人样儿,就不能忘了家乡。
“咱们村只有小学,想念初中高中只能去乡里县里,短时间这是没办法改变的,我想先重建学校。”
“重建?这需要的钱可不是笔小数字。”
董川迟疑道:“我知道你的好意,其实翻新一下也不是不行。”
方堃摆手道:“必须重建,皖省的小岗村乾的可不是让大傢伙吃饱喝好就行,而是要想方设法的把村子发展起来,让大傢伙儿都富起来,物质上要富足,教育上同样不能落下。”
他们村这两年搞集体养殖颇有成效,虽然谈不上富,但是绝对饿不死人了,而且日常伙食里也能时不时见到油水,这就是进步。
这在方堃眼里,这还远远不够。
学校要重建,从有幼儿园到一至六年级,全部要有崭新的教室,崭新的书桌课本。
“另外,我这里私人打算成立一个教育基金,咱们村,只要是想上学想读书的孩子,每年所需要的学杂费我全出,另外六年级后,如果有孩子能考到乡里进入初中,那我就供学杂费供到初中,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我就一直供到底!”
“这...”
董川被方堃这话给噎的不知道该怎么回了,许久才道:“方,你考虑清楚了才下决定,这需要耳朵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咱们村的孩子可不少。”
方堃很认真道:“我已经考虑清楚了,这笔钱我支撑的起。”
方堃这话说的不是一般的有底气,拋开自身先不谈,八十年代的现在,想要供一个学生一直完成学业,投入成本是很低的。
可就是很低的成本,在农村却有大把的家庭依旧负担不起。
小学生一学期的学杂费差不多在四块钱左右,可就是这几块钱,把很多原本有潜力,想上学的孩子给硬生生摁在了山沟沟里。
哪怕这个学校重建,需要的也不过是几千块钱,跟后世培养一个孩子上学的教育成本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別。
方堃回家过年前刚入帐的那七十万块钱稿费,正好可以用在这上面,而且后续的稿费就是永动机,足以支撑这个教育基金。
董川理解方堃的好意,可又没有全部理解,方堃不求什么学有所成报答自己,求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做点有意义的事儿。
“你有这么多钱?”
“董叔,你抽空可以去县城书店看看能不能找到《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小说,我也不瞒你,光是这本小说第一笔的版权费稿费,就有几十万。”
“这...”
董川掐著烟的手抖了抖,他被方堃的话给震惊了,甚至下意识觉得不真实,可看著方望,又不像村里那些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混小子。
“哎,老了老了,真是跟不上你们这些年轻人的脚步了,你堂哥方远山明年也要转业回来了,到时候我就退下去。”
董川上辈子也是在方远山从部队回家后,先是搭档工作了几年,隨后选择了退休。
人是绝对的好人,单单当初红字头乱批人的时候,就是他站在最前面。
村委会先开会,后面又用大喇叭召集全村党员开会,最后把这事儿用红纸大报贴在了宣传栏上,同时在大喇叭上进行了重复三次的广播。
方采华已经从临市转了回来,目前在市一中教书,她可以说是全村最清楚自己这个堂弟在外面混出了多大名堂的人。
只不过她嘴严实的很,方堃不说,她回家愣是不往外禿嚕。
人不患寡患不均,这个消息一出,方家老三落了个大善人的头衔。
哪怕不搞什么教育基金,方堃也不怕有不怀好意的小人背后碎叨,甚至是搞小动作。
发展到现在,他也不是谁想动就能动的,只是这教育基金一办,方走在路上,是个人都给他竖大拇指,这大善人的名头是真当定了。
方汉民对於自己儿子不吱声,事后才知道有所不满,不过他对这个做法是赞同的。
老方家现在太惹眼了,不是想低调就能轻易低调下来的,他们富了,直接散钱反而落不了什么好名声,甚至还会有人抱怨少,或者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以后万一一停,那就是个大窟窿眼儿,他们方家別想在村里待了。
方堃的做法很聪明,不当什么散財童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帮你孩子免费上学。
他自己就是从村里一步一步考出去的,以后能不能有出息,全看你自家小子的本事了。
杨学兵对上自己这个小舅子,眼神里止不住的佩服。
方堃拿出烟,先递给他一根,再塞嘴里一根,俩人点上。
“姐夫,想好做什么了没?”
“这段时间为了这事儿,我是没睡好觉,方望,你觉著我搞水果罐头怎么样?”
杨学兵这还是在方家吃席,看见黄桃罐头突发奇想的,他们村没有黄桃,可有不少野山楂树,还有梨,都可以做成罐头。
至於干点別的,想方海那什么方便麵厂,是打死他也没那本事的。
“嗯...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太小了。”
方堃对他也没办法,农村人抢惯了锄头,你让他去做生意那不纯纯难为人么。
这下轮到杨学军犯难了,他是真想不到有啥体面的活儿。
“这样吧,就这个罐头厂,你先干起来,罐头厂呢,在咱们这儿也的確可行,先干起来,路一步一步走,饭一口一口吃嘛。”
“欸,方堃,你就放心吧,我绝对好好干,绝对不给你丟人。”
“先別激动,我赶在元宵之前还要南下去苏州一趟,这几天你抓紧落实个章程出来,罐头厂怎么办,办多大,在哪儿办,钱上你回头问问你爹能拿多少,不够的我全补齐,不过得以资入股。”
“你放心吧,这事儿我琢磨好些天了,不在家过元宵?”
“赶不上了,元宵一过就得开学,我们俩这结婚不在一个地方,总得去老丈人那边一趟,我要不去,我媳妇儿第一个不干。”
“要不说还是你呢,现在咱们村那些妇女全拿你做標杆,谁家小子不想学了,嗷嗷打,边打边提你,不过也有有出息的,去年咱们村有三个从乡里考到县里高中了,大学先不说,能高中毕业那也是知识分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