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第 135 章(1/2)
第141章黄金枷锁
“联合执法”的闹剧,以一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落幕。
第二天,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都献给了新星学院。那张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与沈诚握手的照片,被配上了各种耸人听闻的標题——《教育界的“復仇者联盟”:一所技校如何顛覆百年高校的想像?》、《从网红到教父:沈诚和他的“教师天团”》。
舆论的风向,在短短二十四小时內,完成了一次从“审判”到“封神”的极端反转。
新星学院不再是那个充满爭议的“搅局者”,它成了一个標杆,一个理想,一个悬浮在现实泥沼之上的空中楼阁。
教育部大楼,“求是”会议室。
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顾问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在万眾瞩目下,再次开启了全网直播。
这一次,会议室里的气氛与上次截然不同。
曹天恆没有来,据说他因为“突发心臟不適”正在接受治疗,天恆集团的股价已经连续三天跌停。周校长来了,但他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全程低著头,像一个等待宣判的囚犯。
而以沪交大学校长钱振华为首的几位校长,则换上了一副和善的面孔,甚至在镜头扫过时,还会主动露出温和的微笑。
他们想明白了,对抗是徒劳的,那就只能选择“顺从”。
直播间的在线人数,稳定在了一千万以上。弹幕滚动得快到看不清字,但核心情绪只有一个:期待。
所有人都想看看,那个把屠刀变成了手术刀的男人,今天,又要切开什么。
会议开始,陈岩照例讲了几句开场白,但他很快就把话筒交给了沈诚,语气里带著显而易见的欣赏:“上次会议,沈校长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今天,我们更想听听,沈校长对未来的『建设性』意见。”
所有镜头,瞬间聚焦。
沈诚站起身,没有走向投影仪,只是走到了会议桌的中央。
他环视了一圈,目光在钱振华那张儒雅的脸上停留了半秒。
“各位,最近媒体朋友们很看得起我,把新星学院捧得太高,这让我很不安。”
他一开口,就是自谦。
钱振华的眼皮跳了一下。他知道,这绝不是什么好兆头。沈诚的谦虚,比他的狂妄,更危险。
“新星学院,只是一个特例,一个在特定条件下诞生的、不计成本的实验品。它的模式,无法复製,也不应该被神化。”沈诚的语气诚恳得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我们的目標,不应该是再造一个新星学院,而是让全国三千所高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向上的道路。”
弹幕里一片讚誉。
“校长格局大了!”
“呜呜呜,太谦虚了,粉了粉了。”
“所以,”沈诚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变得有力,“我今天不想再谈『问题』,我想谈谈『標准』。”
他打了个响指。
身后的任薇,將一份文件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位顾问。
文件的封面上,印著一行烫金大字——《关於建立中国“標杆大学”动態评估体系的草案》。
钱振华翻开文件,只看了第一页,他的指尖就感到一阵冰凉。
“我认为,『大学良心榜』的存在,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它解决了『下限』的问题。但中国的高等教育,更需要解决『上限』的问题。”沈诚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迴响,“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能引领未来的『標杆』,让所有大学都知道,一座伟大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他开始逐条解读那份草案。
“第一,师资力量。我们不应该只看论文和头衔。我建议,引入『大师指数』。一所『標杆大学』,其核心专业,必须保证每五百名本科生,就拥有一位在其领域內公认的、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学者。这个『大师』的定义可以很宽泛,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当然算,米其林三星主厨、普立兹奖得主、奥斯卡最佳导演,也应该算。因为他们都代表了人类在某个领域的极致追求。”
会议室里,几位校长的呼吸,明显粗重了几分。
“第二,后勤服务。我建议,废除传统的满意度调查,引入『幸福感指数』。食堂的饭菜好不好吃,不应该由校领导说了算,应该由学生的体重和体检报告说了算。宿舍的热水够不够用,不应该看水管的粗细,应该看学生因为洗冷水澡而感冒的比例。我提议,『標杆大学』的食堂,必须引入第三方独立美食评审团,每年进行匿名评级。宿舍管理,必须实现百分之百的智能化,任何报修,都应在十五分钟內得到响应。”
“第三,行政效率。我建议,引入『时间成本』概念。学生在校期间,所有与行政部门打交道的流程,都应该被量化为『时间成本』。『標杆大学』必须承诺,將学生的平均『行政时间成本』,控制在每学年不超过八小时。所有盖章流程,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內线上完成。任何一个需要学生跑第二趟的流程,都应该被视为一次『教学事故』,並由ai系统自动追责到人。”
“第四……”
沈诚每说一条,钱振华的脸色就白一分。
这哪里是“標准”,这分明是一把用黄金打造的、镶满了钻石的、无比精美的断头台!
每一条,都听上去那么美好,那么正確,那么符合所有人对理想大学的想像。
但每一条,都像一根锋利的针,精准地刺向了现有大学体制最臃肿、最无能的软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