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事急事缓(2/2)

“说句冒昧的话,若大王能像刘玄德重用麋威那般重用你,何至于有今日之败?”

陆逊闻言摇头道:

“大王待我不薄,否则当初何以用我为吕子明副贰?”

“说到底,还是我智不如人,两尝败绩,大王难免疑虑。”

“非要怪。”

“一是怪这苍天既生威,何生逊。”

“二是怪吕子明去得太早,天不假年。”

朱然一时默然。

但想起昔年那位众将之首的吕虎威,忽而叹道:

“若吕子明在,或能规劝大王,令不北行;就复北行,必不使大局倾危!”

陆逊一怔,默默点头。

……

就在淮南战局进入了新阶段之际。

麋威经过七八日艰苦围城,终于拿下了义阳城这个淮北立足点。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艰苦”其实不是指攻城的过程。

实际上,面对拥有绝对优势的汉军,这座墙不高池不深的小城,本来就不可能长期坚守。

不过,也正因为双方优劣是如此明显。

所以麋威打一开始就留了个心眼。

一边作出锁城强攻的姿态,一边让詹思服等人继续北上打探敌情。

看看到底是谁给了城中坚守的勇气。

深入敌境打探军情,当然是艰苦的。

一等就是好几日。

最后不等詹思服等斥候归来,城中受不了这压力,县长带头出降,道出了实情。

“你以为我也是响应关将军的梁郏山贼,所以才选择坚守?”

麋威看了看地图,感觉这说法有些奇怪。

被人视作山大王倒也没啥。

关键是梁县在弘农,郏县在颍川啊。

就算汝南暂时空虚,但那两地靠近洛阳,地方戍卒应该还是充足的。

怎至于被一群山中的乌合之众穿州过郡南下?

不过,随后詹思服等人陆续归来,倒是证明了这个说法。

“简而言之。”

“先前有少则一万,多则三万的义军或者说流民,自梁、郏南下,结果被颍川魏军伏击。”

“所以义阳县才认为我们也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惧,甚至打算跟援军来个内外夹击,是吧?”

詹思服连连点头。

麋威没再纠结此事,转而道:

“那义军还剩多少人马?是否还有人继续南下?”

若能联络上这些心向汉室的义军,那后续北上可操作的空间就多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为此缓一缓攻势都是值得的。

毕竟他这次北上,主要目的不是攻略豫州。

南阳才是根本。

可惜詹思服摇头道:

“那一战魏军以逸待劳,一战而胜,义军当时便作鸟兽散!”

“仆不熟悉北地人情,实在不知该往何方联络各部豪帅。”

麋威摸了摸胡子,发现中原的形势,跟自己先前想象的有些许不同。

空虚,但不完全空虚。

稳定,但不完全稳定。

具体来说,就是以方城缺口为分界线。

南边空虚但稳定。

北边不空虚但也不稳定。

为什么后者反而不如前者稳定呢?

麋威目光再次往地图上看去。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

忽然明白了。

因为北边山多!

大山是天然的地理分界线。

大山也是天然藏污纳垢的地方。

那些背离“文明”的人或事,甭管是盗贼、隐士、义军、山越蛮夷等等。

都会下意识往山中汇聚,然后依靠天然险阻来对抗山下的“文明”。

这是综合看主客观因素下的必然结果。

换言之。

如果说眼下哪里最有可能联络上义军。

那必然在山中!

心念一动,麋威一指叩在地图上,对左右道:

“往方城走,去山中找人!”

感谢【小小航海王】的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