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曹叡渡河(2/2)
闹出什么状况都是可以预料的。
以打促谈嘛。
只是濮阳众人包括麋威在内,都委实没料到曹叡居然敢亲自过来河南。
河南现在是个什么状态?
正如董允早前跟刘禅分析的那样,张飞军团在西,麋威军团在南,关平军团在东。
当下麋威本人更是亲自前来濮阳行在所主持大局。
稳得一匹。
真当刘禅和他的御前近臣们不知死活?
非要来河边跟曹魏皇帝对皇帝,将军对将军?
实在是大军云集,底气十足,这还不敢来就太丢人了。
反倒是曹叡突然闹这一出,多少有点不知死活。
董允早前跟刘禅说这个不该来那个不该,是基于正常条件下的合理选择。
真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直接俘获敌国皇帝,谁还管这些条条框框?
所以董允很干脆道:
“来的必然不是魏主本人。”
“彼若要张扬威势,遣一员大将足矣。”
“我亦是此论。”随麋威来谒驾的诸葛乔迅速附声。
“另据霍绍先来报,突袭白马的万余魏军虽然兵强马壮,却后继无援。”
“若是曹叡亲至,岂会不尽发大军渡河?”
刘禅反应再慢,听到这也回味过来了:
“这莫不是声东击西之计?”
“陛下所言甚是,必然是声东击西。”麋威稳稳接话道。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何处为东,何处为西?”
“曹叡到底打算干什么?”
这一问,众人顿时七嘴八舌。
有人认为曹叡虚晃一枪,很可能在别的地方还有后手。
毕竟时节入冬之后,能够渡河的地方变多。
而关平毕竟才刚刚攻克兖州沿河的郡县,尚未来得及仔细布防。
指不定魏军能抓到一处汉军防御的漏洞。
也有人认为曹叡打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以此表明强硬的态度,坚持兄弟之国的说法。
而基于后一种说法,又延伸出曹叡到底是真的要保留皇帝之号,还是一种漫天要价的谈判技巧。
针对这两种可能性,又有不同的应对思路。
总之因为事发突然,情报不足,行在所上下一时众说纷纭。
而身处其中,实际上已经是群臣之首的麋威,当然不能光有猜测,没有对策。
他确实搞不清曹叡意欲何为。
只能凭借前世模模糊糊的历史经验,加上这一世积累至今的人生经验,给出一些相对确定的推断。
首先,如果曹叡真的打算跟汉军最后梭哈一把。
那河北是一个比河南更合适的战场。
甚至在大河以南,青徐、淮南等地,因为地形河流的原因,可能都比兖豫更加合适作为最终决战地。
所以,至少白马城下的万余魏军,不是来寻求决战的。
其次,司马懿父子两代人虽然普遍都有极高的军事和政治素养。
但这种素养是与他们对曹魏的忠心是成反比的。
河内温县司马氏与其说忠于大魏。
不如说是忠于那个有利于维系家族长久利益的体系。
只是那个体系恰好叫魏,所以他们才以魏臣的身份奋战。
当哪天魏国天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欲望了,那改朝换代也就理所当然。
后世所谓“门户私计”不就这么来的吗?
所以魏军这次突袭,司马懿最多是默不作声,却不大可能是帮凶。
因为这事于他本人而言没有多少好处。
坏处则是错失投汉这条最后退路
再次,若曹叡真的犯傻,轻敌冒进,那自己这边于情于理,就更没必要惊慌了。
反该喜出望外才对
而随着这些事实一条条推定下来。
一个有些大胆的军事计划,渐渐在麋威脑海里浮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