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泽水困,周原惊变(3)(1/2)
第13章 泽水困,周原惊变(3)
一天十二时辰。
自夕时,夜半的扎营岐山;到夙时,戎胥劲旅急行后的战前休整;到旦时,天光初现的岐山骇响;到朝时,戎胥甸兵出岐山;到大食、日羞、日中,两师对阵厮杀;到昃(ze)时,退师结营;再到小食,造饭议策;而如今已是莫时,日薄西山,兵卒们喊了半个多时辰,已陆续返回营次。
氏族大多一日两食的习惯,晌午大食,傍晚小食,与时辰相应。
清晨因出兵匆忙,没能提前进食,大食又因袭城而错过,全师算是饿着肚皮一战,亏得近四千兵将大都是炼过巫武的精锐,若是征召的平民、农人,怕是早已饥肠辘辘,没了气力与士气。
天色渐暗,营中众人都清楚,该出的招已出,成败就在接下去的昏、住、夕、夙几个时辰,到得明晨旦、朝,便是决定强攻还是撤军的最后一刻。
岐城被落日的余晖覆了一层血色。
周伯未死的消息,在岐城传开,随着俘虏回城,相信得人越来越多,犹如水滴在滚油中爆裂开来。或许这一切与平民、奴隶并无太大干系,但城内的各主要氏族却在焦躁惶恐中蚁动着。
众多姬姓族老以及周国重臣,纷纷求见于大妃太妊和大君子周昌。
最终,几位使者在一行周兵的护卫下,于日头落尽后,顶着星月迟迟离开岐城,前往戎胥大营。
大营各帐早被侍从燃起了浸过油脂的火把,生起了火盆,点起了油灯。
陶制的漏刻也接替了日冕,开始了夜晚时辰记录的司职。
中师大帐中,子羡居上,吴伯、戎胥甸等人与周使对面跪坐。
吴伯泰见到领头的两名族兄弟,虽不同脉,却也曾亲近。
一阵离别诉苦的寒暄后,激动道:“两位贤兄弟,如今贵为耆(qi)老,可要为兄弟我做主啊!先君考立祀时,我与二弟的祀位还在四弟之前,我兄弟二人顾及与挚国的盟谊,才将周伯之位拱手相让。四弟在岐,自然没话说,但如今四弟已获罪于商王,便该将其位归祀于我才是。老位贤兄弟,在族中德高望重,与我也曾情深意厚,日后岐城,还请两位与我一同主持。”
“伯泰啊,商王既已封你了吴伯,你如今也贵为一国君伯了,何必对周伯之位念念不忘呢。”其中更年长的耆老道。
却听另一年轻些的耆老道:“伯泰大哥背井离乡实在艰难,这落叶终要归根,人之常情啊!”
“贤弟真说到我心坎里了,我伯泰虽说远走苗越,建了吴方,然而始终心系我姬周……”吴伯泰说着说着,触景伤情,眼眶当真湿了起来,以手不停擦拭。
之后又是一番思乡之苦,吴地蛮荒之苦,亲族分离之苦的诉说,虽别有用意,但情却未必全假,不禁惹人唏嘘同情。
其间,子羡也不时以大义替吴伯说项,按照事先商议的种种言辞极力劝说两位周国耆老。
“岐城能挡我等一时,却如何能挡得一世?不说我大商兵多将广,就说崇国援兵一到,与我等合兵一处,岐城要如何抵挡?崇国最善攻城,众所周知,就算周师东返,又能挡得了几时?两位仔细考虑我等的提议,迎回伯泰,父王见周人安稳,必能宽恕周季历的不敬之罪,允其回周,这不是两全其美吗,既解今日之困,又救回你家君上。”
耆老听到此处,果真意动不已,季历对周国的重要不可言喻,迎回便是此来谈判的首要重任。但他们依然犹豫,引吴伯泰回周,会不会被季历视作背叛。
看出他们的顾忌,知道火候仍欠,子羡私自决定再添一把柴薪道:“恕我直言,吴伯如今年迈苍苍,哪有周季历那般身强体壮,在殷都里每日大鼎食肉,大爵饮酒。若是两位仍有顾虑,我可请吴伯发下神誓,立季历为祀子,来日再归祀于季历一脉,如何?”
不提吴伯泰的惊讶,两位耆老是当真心动了。
其实这怕也是眼下最好的办法,公然对抗大商,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可取。只是犹有担心,当年伯泰兄弟被逼出逃,心中必然多有怨恨,若回到族中清算起旧账,必与季历一系起冲突,何况侄儿姬昌,很有主见,怕也没那么容易说服,还是要请出大妃……
就在二人踌躇之际,下首一年轻男子开口道:“大王子之言大谬!宗族承祀之法乃是百姓千族的根本,岂能随意改动。恕小子孤陋寡闻,只听说兄终弟及,父终子继的祀法。不知这弟位兄承,是甚么典法?归祀之说更是令人难解,周国上下皆知,当初老族长亶(dan)公立下的祀子从来只有周伯季历一人,哪里谈甚么归祀。如今周伯获罪,就算是退位,也该由大君子昌承继。”
“小儿何人?乳臭未干,也敢在这里搬弄口舌!”吴伯泰眼见好事将成,不想还有人出来搅闹,当即气愤喝斥。
“回吴伯的话,小子氏散宜,名生。”年轻人起身行礼,又施施然坐下,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吴伯泰骤听“散宜”二字,神情一阵变换。散宜氏是最早投靠姬族的大族,在周国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这年轻后生既然能为周使,倒是不宜随口打发。
“原来是散宜一族,失敬失敬!老朽与你家长辈曾把臂探寻兴国之道,交情匪浅,你这些话想必不是长辈授意吧!以老朽对他们的了解,派你前来,一为拜见我这多年未见的老友,之后还要相互扶持;二来么,是让你多听多看,把大王子与老朽的话带回去,各家安稳了,周国便安稳了。日后你也将是我周国的栋梁,可好?”
“吴伯言重了,栋梁,小子可当不起,小子武不能守城,文不能安民,闲来无事才被几家长辈打发来涨涨见识,临行前,爷爷,还有南宫爷爷,许家爷爷等等等等,都特意交待小子,姬氏掌我周国祭祀,周伯之位就是我周国各族的头等大事,不可马虎。非是小子卖弄,只是真有一点不明,既然君伯在殷都活得好好的,为何我周使屡屡见不到君上,连个口信也没有?话说回来,若君伯当真无事,那大君子昌不过是代政而已,要传祀,也须当提请周伯之意。大君子,对了还有大妃在内,谁人敢私相授受?”说着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两位耆老,“不如让我等随大王子前往殷都,面见周伯,再行请示如何?”
这一番言辞有理有据,掷地有声,让两耆老心中又陷入纠结。
“周季历获罪于父王,怎能随意相见,你可知周边诸国,对你家君上多有怨怼,闹到父王那里,若非父王宽厚,只想略施惩戒,才命我前来,吴伯的回归,便是最终的惩处,以抵季历之罪。”
“果然君伯罪不当死,那我周国愿意多奉朝贡,以赎君伯之罪。西土各国皆知我周国时时以御戎为己任,但御戎不易,耗费颇多,每年族人更是死伤极重,才有了商王的‘牧师’封赐,才有了西土的一时安稳,西土诸侯伯无不称赞大王赏罚分明。时至今日,我周师仍在西征昆夷,为商王分忧。小子是担心,有功之臣困久了,万一心气郁结,有个闪失,会连累商王的名声,天下诸侯伯兔死狐悲,又该如何自处?”
“是啊,小生说的也在理,恳请大王子替我周国拜求大王,将我家君上早日放回,无论多少贡奉,我周国都愿意出。”年长的耆老终于下定决心,摆明态度。
见那散宜生牙尖嘴利,吴伯泰、大王子一时都不知该如何辩驳。
子羡眉心紧蹙道:“我看不如先让吴伯暂代周伯之位,待我回殷后禀明父王,二位以为如何?”
散宜生脸上忽然一肃道:“几位族尹临行前还嘱咐小子,若发现商王当真打算对我家君伯不利,我周国虽小,也敢与来犯之人玉石俱焚”
“休要胡说,君伯对大商忠心可鉴,商王又怎会如此对待忠臣。”年长的耆老已经听出了深意,暗道这软硬兼施的手段,怕不是他一个后生单独想出来的,难怪姬昌提议让他跟来。
子羡见自己一方被人说得哑口无言,势头在倾斜,尤其是戎胥甸,跪在一旁眼观鼻鼻观腿,一声不吭,心中更是气结,咳了嗓子,掩饰着心中不甘道:“这次吴伯归祀的决定,是父王特意贞问帝神的结果,神示周国若由吴伯接位,他性子雍和,定能与周边诸国,包括戎胥城、崇国修好,不但能减少覆国灭族的危险,更能联手抵御西戎,减轻周国的负担,而我大商也会大力支持,减贡减役,这可是周国千载难逢的机会,诸位可不要自误,有道是,神示不尊,必有灾瘟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