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末旦评(2/2)

“久闻东坡兄大才,不知小妹是否有幸听得兄的千古绝唱?”

相比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学子们则还保留着最初的所谓气节,欣赏着落日流江的美景。

只是好话人人都爱听,即便是知道这中间有夸大的言词,司马光还是红光满面,显然对自己的长子很是喜欢,

果然,词一咏完,竹亭内的琴音戛然而止,现场一片鸦雀无声,酒壶、水袋掉落无数,完全被此中的意境所震惊。

临江而立,已经有人压抑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对前朝小李的诗句进行了反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然而柴郡主却是温婉的像是个小媳妇一样,偶尔瞥向湘云的目光也是隐晦莫名,不知道究竟在想些什么。

几堆篝火在橘子洲的空地上燃起,星星点点的船火也在江水中交相辉映,被印的脸颊通红的众人于是随地而坐,越发的肆意。

于是乎,为了日后的性福着想,众多牲口们悍然宣战,誓要在文采上面压过那些优势群体一筹。

苏东坡身边的妹纸耶不多,小猫三两只,还都是歪瓜裂枣的类型,正心中不爽,闻听清照大神相请,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当即沉思起来。

早在几日之前,外地来的才子们闲来无事,就免不了和岳麓书院的学子以文会友,咏出了不少佳作。

“东坡兄此作堪称完美,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下所虑者,乃是另外一件事。”

好在这时众人也反应过来,为词作击节拍掌者有之,为宁王歌功颂德者亦有之,闹哄哄的化解着场中的尴尬。

怕什么来什么,湘云知道自己肚中完全没有一丁点的墨水,已经很低调不出声了,谁料捂个脸都能捂出事来,当下只能硬着头皮轻咳两声,

“哈哈,醉翁所言甚是,孤失态了。此间只谈风月,不论国事,孤当自罚一杯,慰此千古佳作!”

独立的竹亭内,有一人正坐在石桌边,弹着那首名传千古的《凤求凰》,正是岳麓书院的音律老师,司马相如。

让人悲催的是,此刻的橘子洲上狼多肉少,剩下妹纸的数量相比于茫茫的牲口大军来讲,可谓是杯水车薪,完全解决不了饥渴问题。

正在和周刚痛饮的上官索听到那熟悉的话语,望向远处的苏轼,顿生知音之感,拿起酒葫芦就是一阵猛灌。

我勒个去啊,隔这么远捂脸你都能看到,你丫视力也太好了吧!再说这首《水调歌头》在整个古词中也是位列前三的存在,我指正个毛线啊,胡诌还差不多,对了,就给他来个胡诌!

又一首佳作临世,众人拍手称赞,唯一不受人打扰的女学士李清照则举起手中的水袋,用她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盯着不远处的苏轼,

“祥云见教,方才在下口诵拙作之时,发现贤弟神色有异,似有所觉,东坡不才,敢请贤弟指正一二,不吝感激!”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毕竟地域不同,书院名气不同,个人的心气和才学也自不同,没有比拼之前,谁都不会认了怂,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

“既然李先生相邀,轼岂有推脱之理。好,那在下便即兴一首,以助酒兴!”

一声惊呼传出,原来是宁王赵刚击节叫好,兴奋之际拉拢人才之心顿起,招揽的话便脱口而出。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哦,不知何事,贤弟可否告知?”

“在下觉得现今诗词的平仄格律太过死板,限制很多,局限了发展。吟诗作赋本就为消遣娱乐只用,如此人为的设框做堵,才高者自是无所顾忌,稍有不逮者就会抓耳挠腮,丢乖卖丑,趣事也变作了憾事,岂不是索然无味!”

湘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直接将问题上升到了诗词的规则上来。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身为岳麓书院副院士的朱熹唯恐书院名声因此受损,当即坐不住了,

“大胆,诗词格律乃是先贤所定,岂容你肆意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