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开放私营(1/2)
第194章 开放私营
李倧回府之后,便做下了一个新的决定,他要学习汉话,不仅如此,他还要在朝鲜国内全面推广汉话和汉字,决不能让语言和文字成为朝鲜向大明学习的阻碍。
不得不说,李倧的这项决定是十分明智的,因为接下来,大明便向朝鲜人开放了新科举,也就是说,朝鲜人可以通过参加大明的科举,来大明入仕为官,到大明的大学里面学习。
当然,大明虽然向朝鲜开放了新科举,但却没有强制要求朝鲜也要对本国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对他们国内的科举选仕制度没有进行干涉。
也就是说,朝鲜人如果只是想在本国做官,那么就只需要继续按照本国的科举制度进行学习,参加考试便可。
但是若是想要到大明的大学里接受更加高端的教育,学习更加先进的知识,那么就要学习大明新科举的考试内容,参加大明的新科举了。
大明所说的这个“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地方,不论是朝鲜人,还是朝鲜君臣,都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毕竟大明的大学还没有建立起来。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大明的这个大学必定是当世最大、最先进的学府,只要能进入这个大学之中学习,便有机会学会大明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成为当世的顶尖人才。
故而李倧对于大明的新科举还是十分推崇的,虽然他没有打算直接在国内全面推广新科举,进行科举改革,但却鼓励朝鲜士子学习新知识,参加新科举,对于王室子弟们更是强制要求他们学习新科举的知识,以期望他们将来能够去大明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种情况其实丝毫也不夸张,因为大明的先进文化对于邻邦小国们一向是极具吸引力的,不要说大明现在正在筹建的“大学”,就是现有的南北两京的国子监,也称得上是当世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里面就有不少国外的留学生。
不过这一次,钱龙锡没有开口表示反对,而是保持了沉默,他这种不寻常的反应,让一旁的刘鸿训也硬是把到口边儿的话给咽了回去,没敢说出来。
今年的重点儿工作主要还是创收,进一步提高大明的经济和生产力水平。
所以关乎到兵权的事情,朱天启还是要慎重一些,依然保持了海运总督衙门,让朝廷把海运的事情牢牢握在手里。
张国纪未必要一直做海运上的一把手,若是真的把海运总督改成了海运公司,等这一把手一旦换了人,就很可能导致兵权失控,惹出其他的乱子来。
如今漕运已经得到了整治,张国纪和张十里的海上运输也搞得有声有色,也是时候开始尝试组建一支朝廷的海商船队,加入到附近海域的海上贸易中来了。
所以盐政上的收入已经在逐年下降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开私营,然后通过税收手段来获得收入,同时也要建设国营制盐厂,加入市场竞争,以过硬的质量和更为合理的价格来达到垄断地位。
盐铁之暴利,人尽皆知,朕敢肯定,朝廷一旦开放私营,定然会吸引大量商人进入到这些行业,国家这么大,盐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仅仅靠朝廷也是开采不完的,反倒是限制是盐铁的产能和潜力,还不如让百姓们也都来开采,盐铁的产粮定然暴增。
以盐为例,如今虽然国家依然把持着对盐的垄断,明令禁止贩卖私盐,然而因为官吏腐败,弊病丛生,导致官盐的价格又高,质量又差,所以私盐已经大行其道,朝廷管都管不过来了。
朱天启打算正是开始介入盐、铁(矿)、酒、茶、等高利润行业,取消国家对行业的垄断,开放私营,合理赋税,同时建设国营厂,加入市场竞争。
钱龙锡的想法儿倒也简单,因为上一次他跟孙元化去李邦华那儿验收朝廷新造的大帆船时,受到了不小的震撼,也导致他认识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和问题。
而且俩人也早就看得出来皇上之所以让他们俩回来入阁参政,完全是为了制衡东林党的,如今皇上既然已经掌控了内阁,他们也都想要早点儿退休回家养老呢,请辞的奏疏也都上过几封了。
这次皇上打算开放盐铁私营,也就是说,以后老百姓们可以贩卖私盐,私自开矿了,此事乍一听确实完全就是胡来,因为这样一来,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
然而皇上又说了,要重新对这些行业设立合理赋税,加强管理,那么玄机应该就在后面的话里,故而钱龙锡保持了沉默,他想听听皇上后面的一番“高论”。
张十里是第一面圣,显然是紧张的不行,哆哆嗦嗦地说不出话来,便是朱天启让他起来,他也不敢。
通过以上登记和批准措施,朝廷便可以对全国的相关从业者的情况了如执掌,同时也就方便了朝廷后续的征税工作,这个税率自然也是要高于其他行业的,毕竟这些可都是暴利行业。”
自打大明的财政危机得到了缓解,国库和内帑都日益充盈了之后,宫里的年也是一年比一年过得热闹了。
这就导致朱天启每次召集开会,其实就是走一个过场,内阁已经无法干预皇上的决定了,毕竟即便钱龙锡和刘鸿训两个人都是持反对意见,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次会议一开始就是四票支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对于“公司”是何物,张国纪可能还不太清楚,但是张十里却是能够听明白的,毕竟他经常出海做生意,那些泰西人在殖民地搞的就是“公司”那一套。
像是盐铁这种现今被大明律明令禁止的行业,以后更是要严格管理,凡是要制盐、开矿,皆需要朝廷批准,一厂一批,一矿一批,就是说即便是同一个人,他也是不能用同一份朝廷批准的文书去开设多个盐场,在多处开矿的,每设一场,开一矿都要重新申请批文。
把李倧送走之后,也已经又到了年根儿底下,朱天启便把手头的事情收了收尾,开始准备起过年的事情来了。
不过朱天启还是愿意听听钱龙锡的意见的,毕竟钱龙锡这个人很有头脑,每次发表的观点也确实很有参考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