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开放私营(2/2)
皇太子朱慈燚已经开始学走路了,朱天启在过年的这段时间里也能好好陪陪皇后张嫣和太子朱慈燚他们娘儿俩了!
安排好了张国纪和张十里的工作,朱天启便把内阁再一次召集过来开会,商议开放盐铁私营,改革盐、铁、酒、茶、、陶瓷、丝绸等行业的税收标准,并建设国营厂,进行生产经营。
过完了正旦节,时间来到了天启十一年(1631年),朱天启翻开自己的笔记本,准备开始进行新的一年的工作。
尤其是像陶瓷、茶叶、丝绸和这些东西,不光是在国内,在对外贸易之中的销量也一直都是很好的,所以建设国营厂之后,更高的产能和更好的质量,势必能够为大明赚取更多的白银回来。
朱天启本来也想把张国纪和张十里现在负责的海运总督改设为“大明第一海运公司”的,但是考虑到海运与海上贸易的性质还是有所区别的,不光是为了赚钱盈利,也要承担朝廷运输的义务,而且为了保障安全,可能将来也要配备水师,赋予张国纪一定的兵权。
朱天启再一次把张国纪和张十里给找来了,把自己想要做海上贸易的事情说了出来,主要还是想要听听张十里的说法。
若是以后想要通过海运赚钱的话,可以下设一个海运公司,承接民间海上运输的业务,但是那都是后话,现在还顾不上去考虑那些仨瓜俩枣的银子,这年头儿需要雇船进行海上运输的人,估计也找不出几个来。
朱天启特意看了钱龙锡和刘鸿训一眼,见他们不说话,便直接把自己的详细计划说了出来:“朝廷虽然要开放私营,但是对这些行业的管理绝对是要十分严格的,凡是要经营这些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的从业者,都要在官府进行备案登记,并取得合法文书之后,才可进行经营活动。
同时也是一样要建设国营厂,靠产能和质量来获得利润。
朱天启倒是也不想强留他们二人,只是如今他手里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替换,所以只能安抚他们二人,让他们再多坚持两年。
朱天启继续往下说着:“至于朝廷为什么要这样搞,那自然还是为了银子,如今的盐政和矿政是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尤其是盐政,这么多年来,官盐的名声都已经臭到什么地步了,朕估计就算朝廷大力整改,也是没救了,只能是换条路子赚钱了。
而最受欢迎的商品自然还是陶瓷、丝绸和茶叶等很有东方特色的东西,故而要搞对外贸易,不光要想着往外跑船的事情,还要从商品上下功夫。
其他的几个行业也是一样,像酒、茶、等这类行业都是属于暴利行业的,虽然不似盐一般暴利,被国家垄断,禁止私贩的地步,但也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各个行业的税收,以对行业进行规范的。
钱龙锡听完了朱天启所说的这些话,不禁在心中暗暗点头,皇上果然每次提出的新举措都不是头脑一热便胡乱作出决定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有着严密计划的。
来宗道和周道登二人也默默跟着投了赞成票,其实事到如今,俩人也是越来越不管事儿了。
对此,来宗道和周道登也是心照不宣,反正只要每次皇上开会,他们都给皇上投支持票就好了,其他的事情完全不用费心。
至于来宗道和周道登在任期间干不干活儿,也都是不要紧的,反正他们手底下的人就能把事情办明白,也用不着他们亲自去操劳什么,就权当已经开始养老了便是。
朱天启给张国纪交代了一番,让他回去跟张十里先合计一下做海上贸易的事情,尤其是问问张十里,如果要开展海上贸易,从哪里开始开头比较好。
最后,就是要挑选一个合适的地方,让他们再去成了一个“大明第一进出口贸易公司”。
对此,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首先表示了赞同,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继续保持对盐铁等行业的垄断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除非进行深度的反腐,把盐政和矿政都给查个底儿掉,否则是难以挽救日益下滑的盐政和矿政收入的。
所以现在他对于皇上所提出的一些想法儿和决定,都是不敢轻易依靠自己之前的固有认知去否定的,而是要仔细去思索皇上此举的深意。
朱天启也是有些哭笑不得,只得打发张国纪和张十里先离宫回去,然后让张国纪去问张十里关于大明周边的海上贸易情况,再写成奏疏呈给自己。
次日一早,张国纪便把这封奏疏给呈了上来,朱天启拿着这封奏疏与自己之前查阅史料记录下来的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出入并不是很大,主要的贸易路线就是那么几条。
说到创收,主要还是从航海和对外贸易上下功夫,这就要继续对大明海事的建设了。
这就又涉及到当年赋税改革之时,朱天启打算做却还没来及做的一些事情,如今大明内部的形势已经越来越好,那些当时没能做成的事情,现在也恰好到了合适的时机。
而且从目前的贸易情况来看,外国人来大明进行贸易,贸易逆差还是十分严重的,简单来说就是,外国人能够卖进大明的东西,远远要少于从大明买走的东西,白银还是如海水倒灌一般流入大明。
而盐铁产粮暴增首先就会带动国内盐铁的贸易量,提供朝廷的税收收入;
其次,随着盐铁行业的合法化,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数量也会暴增,能够创造出不少工作岗位来,解决百姓就业问题,提高百姓的收入水平。”
听到这里,钱龙锡更是心感震撼,暗暗直呼“高明!”
其实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国家为百姓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是缺乏认知的,钱龙锡也不能免俗,在他的意识中,百姓就应该老实耕种,多为朝廷种出粮食和作物来才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