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此生足矣(第一更)(2/2)
在下旨之后,朱元璋看了张一凡一眼,便吩咐身边的太监道:“带他去后殿换身衣裳!”
张一凡当然听出来了,他这是在威胁,无非是强调朱镜静也在场。再闹下去,他就把这个事情也曝光出来了。
当然了,雨具该准备还是要准备的。
这开国之初,不管文武,都不是娇宝宝,快马来回,文官也是习以为常。
他们大部分人想着:也不知道张一凡在太子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这小子和东宫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为了讨好李家,或者说讨好宰相胡惟庸,而去得罪了太子,那明显就不划算的。
就见朱镜静、太子妃,还有个他不认识的女人,竟然就在后殿。
此时,看到所有人的视线都转头看向自己,朱标便点点头说道:“确有其事!”
另外一边的张一凡听了,面对满朝文武不怀好意的目光,丝毫不惧,立刻接话道:“我从未冒充说我是郑国公府上的人,我只是说过,我烧制出水泥,是郑国公府上出了人力物力。后来才知道……”
于是,朱元璋便传下旨意,禁卫军出动戒严,他将领大殿内这些文武官员前往柳家村。
根据张一凡的描述,那是关系到朝廷对边疆的掌控力,关系到开疆拓土。因此,武将们一听,立刻便响应了。
他儿子朱棣就是这么建议的,水泥作坊在那里,并且道路和房子也都用水泥修了。过去柳家村看,是最简单就能核实的。
说到这里,朱元璋看向其他文武大臣道:“诸卿想去的可以一起去,看看这个水泥,是否真值得朝廷大规模地去烧制!”
张一凡当即谢恩,在文武官员复杂的目光中,随着那太监转入了后殿。
这不转还不知道,一转入后殿之后,他顿时就愣了下。
在朱元璋的注视下,李善长侃侃而谈道:“李佑并无觊觎水泥之心,而张一凡敲登闻鼓也是情有可原,这一切,皆是误会而起。对于家中奴仆仗势欺人恐吓百姓之事,定然会严惩,不再让此事再有发生。”
朱元璋自然听懂了,李家这边退让一步,这个事情不继续深究下去了。就这样结束,不处罚李佑,不曝光公主,处罚那个家仆给一个交代,就这样好不好?
于是,他立刻向朱元璋奏道:“陛下,此人言之凿凿,言水泥便是国宝。臣恳请核实,如若不实,须得治他一个欺君之罪,以儆效尤!”
至于文官,更多的是为了防止皇帝就那么轻轻放过了张一凡,他们自然也是要去,必要时,肯定要挑毛病,以期待能惩处张一凡。
他在说这个话的时候,说到“当时什么人在场”这几个字的时候,特意提高了一点声音,很明显是强调了一下。
但是,杨文裕被张一凡在大殿上指着鼻子骂,这对他来说,就是奇耻大辱。看着张一凡要被放过,他自然是不肯罢休的。
其他文官武将,刚才围攻张一凡被骂过的。或者说,那些韩国公和宰相的人,也想着讨好主子,趁这个机会,继续在这方面追着张一凡打。不会牵扯到李家,甚至还能替李家出气。
不得不说,张一凡在大殿内的嘴炮,把大部分文官武将都得罪了,几乎落了个人人喊打的地步。
这么一来,张一凡就没有敲登闻鼓的罪责,但是却有献宝之功的。
如果深究的话,那李佑觊觎水泥之心肯定能证实,要治罪,但是这么一来,没有出阁的公主竟然跑到城外去玩,还和乡下小子很亲近,也算是皇室的丑闻了。
如今,张一凡把烧制水泥的功劳送到了他的手里,难不成还不要么?
再说了,张一凡说得话,其实也是事实。只是这个东宫的功劳,其实是太子妃,和他这个太子是没关系的。
闹到最后,竟然还牵扯出了东宫!
太子朱标也是无语,他也没想到,竟然吃到了自己的瓜。
并且因为太子朱标站了出来,大殿内的文武官员,一时之间都有些犹豫,想着还要不要继续下场去围攻张一凡了。
李善长在边上听到这里,就站了出来向朱元璋奏道:“陛下,如此看来,此事该是清楚了!”
底下这些臣子的慷慨陈词所展现出来的气势,就好像朱元璋要是这么放过了张一凡,那估计是要国将不国了。
就这么结束,李家也算是吃了个小亏,处置了个家奴,名声还有损,而皇家这边,东宫捡了个便宜。
原本朱元璋是认为,朱镜静那么执着这个乡下小子,肯定是被情情爱爱迷了眼,看到他真正的表现之后,就不会再说出什么比才招亲的荒唐事。
结果没想到,张一凡的表现,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不,朱镜静见到张一凡,很是心疼,眼睛里都是泪,赶紧对张一凡说道:“快去换了衣裳,可别生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