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目瞪口呆(1/2)
第176章 目瞪口呆
就见珠江岸边,竟然都用水泥修筑了一个堤坝,非常明显,一直往南延伸。
朱标一行人,进入广东之后,对于风灾带来的危害,已经看得麻木了,之前并不觉得有啥。
可是,从看到水泥堤坝之后,这区别就非常明显了。
没有堤坝的珠江边,能看到好多缺口。哪怕已经风灾过去好多天了,还依旧能看到珠江水在当初风灾来临时的破坏痕迹。
而在下游这边,其实也能看到有的水泥堤坝被狗啃了一样的,有一个个缺口。可是,基本上还是有效地防住了,沿岸并没有见到大段的江水拍打后的脱落。
可以看到,水泥修建的堤坝,确实能有效防治河水的侵袭。
“香山县真得是这么有钱?”朱标见了,忍不住开口说道,“连河堤都已经用水泥修了!”
真得是眼见为实,从这水泥堤坝就能窥到香山县有多富裕了。
方孝儒在边上听到了,跟着感慨地说道:“听我爹说,这些可都是县衙出钱向水泥作坊买来的水泥。就是施工队乃是之前俘获的海盗,不用付工钱,但是据说干活也是非常积极,因为表现好的能转为香山县民籍。”
朱标听了,心中不由得想着,这些都是新政的功劳啊!看出来,一凡是干得真不错!
由此,他也更是期待,到了香山县城之后,又会是怎么样一个场景。
张一凡见了,依旧保持着疑惑说道:“大哥,你说我们大明皇帝,一个个都会和父皇这样有这么充沛的精力勤于政事么?”
看到自己喜欢的这个妹夫似乎不以为意,朱标有些无奈,只好再解释道:“你是县令,不是撒手掌柜,你招这些幕客是干什么?是不是不想做事,就想吃喝玩乐了?懒政了?”
朱标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还能说什么,只能说变化太大!
“殿下,驸马和公主在那边!”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忽然出声,用手指着给朱标提醒道。
朱标听了一愣,没想到香山县果然有这么多人口,正想问话时,就听张一凡又继续说道:“而且如果我是无巨细都管,那就没有重点了,精力都耗在鸡皮蒜毛的事情上,香山县也不可能越来越好。”
因为他看到的建筑群,竟然全是水泥建筑群。一如当初他在柳家村见到的一样,全是水泥房子。
说完之后,他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张折叠起来的纸,展开之后就放在了他和张一凡之间的这张桌子上。
他和朱标坐在主位,两侧自然是蓝玉、宋濂、方孝儒、毛骧等人陪同。
“嗯,什么疑惑?”朱标一听,好为人师,立刻坐端正了点,准备教导张一凡一番了。
张一凡听出来,朱标不笨,已经知道他有想法了,便回答道:“刚才得大哥提醒,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要想我们大明朝能长长久久的话,应该要符合一个木桶理论才好!”
朱标一听,心中很是感同身受,其实他想说,我也没父皇那个精力,不过最终,这个话没说出口,毕竟得有大哥的样子。
这个一凡,做事还是不够成熟。
很显然,对于刚才张一凡所说得话,他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时,一听他说下一年还能到一百万贯,这只是一个县而已,这些人全都麻了,因为超出了他们能想象的范围。
并没有等多久,远远地,朱标在船上就能看到,远处有建筑群出现,定睛看去,顿时,让他很是吃了一惊。
心中如此想着,他便又问朱标道:“那大哥看来,如果父皇以他自己的标准要求以后的皇帝,一旦以后的皇帝做不到的话,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不,就听他对朱标又感慨地说道:“大哥,你说,父皇这精力,仿佛用不完一样,真得是太厉害了!”
众人:“……”
秋季的香山县,依旧还是很热的。
“不可思议,真得不可思议!”宋濂捋着他的额下长须,摇头感慨道。
看完这些,朱标眼前一亮,感觉这是个好办法啊!
所有这些文书的处理,都在县令的掌控之中,但是,又不用太费县令的精力!
好久之后,朱标回过神来,才咳嗽一声,对其他人说道:“大家想必也累了,且想去休息,明日再过来!”
此时,张一凡就实话实说道:“大哥,我没有父皇和您这样的精力,所以无奈之下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既能办好事情,又能让自己轻松点,不至于一天到晚就处理这些事情。”
在外人面前,他在称呼上就正式了一些。
朱标看去,却见这份文书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某某某的建议,然后还有红笔写着照办,然后一个官印。
一开始,张一凡听了一惊,老丈人对自己有意见?
不过随后,他低头一看那张纸,原来是失踪了的那张告示,便笑着说道:“我以为是什么事情,原来是这,父皇说啥了?”
五万贯?这也叫不多?
朱标回过神来,立刻便摇头说道:“一凡,大哥是认真地,到底是多少?”
张一凡其实对于这个话题是蓄谋已久,不过当时以为是要和老丈人说这事。
宋濂等人一出来,压根就没想着回客栈休息,而是在香山县城逛了起来。
蓝玉:“……”
顿时,朱标心中咯噔一下,在回答张一凡的问题时,就比较谨慎了:“应该……不可能吧?”
朱标一听到张一凡说大明朝的长久,立刻关心起来,不过也因此更为奇怪,大明朝的长久,还和木桶有关系?
这不,朱标听了,压根没当回事。他放下了招聘幕客的这个大事后,就想问问其他香山县的情况了。
看到这一幕,一众人等都笑了。
“是啊,基本上都是了。”张一凡听了,理所当然地点点头说道,“夏秋季节多风灾,这靠海的地方,雨水也多,自然要赶赶工,用水泥修了,就能让百姓少遭点罪!”
朱标心中这么想着时,就见张一凡拿着一叠文书回来了。
所有人听到,都是目瞪口呆。
朱标一听,顿时愣住了,他以为张一凡会辩解,没想到就承认了。
此时,听张一凡这么一说,朱标心中一动,便看着张一凡说道:“一凡,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可就在这时,却见张一凡露出了疑惑之色说道:“大哥,这么一来,我就有个疑惑了!”
而朱标这边,把闲杂人等都打发走了,甚至连毛骧都被他给赶走之后,就见他一脸严肃地看向张一凡说道:“香山县到底如何,其实并不重要。我这次来,主要是因为父皇对你做得这个事情,有些不高兴,你有什么解释?”
“大哥,你看看这些文书。”张一凡一边说着,一边把那叠文书放到了桌子上,并且顺手翻开一本,推到了朱标面前。
那些招聘来的幕客,就是相当于那些内阁辅臣,作用就是给文书票拟,就是缺少一个司礼监,要不然连签字画押都能有人代劳。
说到这里,他看着张一凡,语重心长地说道:“也是如此,父皇听说你有赖政的迹象,就很不高兴了!”
张一凡听了,笑着对朱标说道:“大哥,五万贯只是小数目了,等到年底结账的时候,香山县的账面上,至少该有二十万贯!”
他不知道,张一凡这套做法,其实就是把大明朝后面行成的内阁模式搬过来用了。
但是如今和太子说,也是一样。
朱标沿着他的手一看,果然看到了张一凡和朱镜静两人的身影。特别是朱镜静,已经开心地在那挥手了。
一见到他们两人,朱标不由得也是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当即吩咐道:“通知下太子妃,到地方了。”
听到他说话,其他人回过神来,其实是有一肚子话想问,可无奈太子殿下发话了,他们就只好告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