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研究院(1/2)

第181章 研究院

张一凡想起来了,大明开国一代名将邓愈,就是在这次班师途中染病,不治身亡的。

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记录邓愈是得了什么病死的。

想到这,他又想起一事,便问朱标道:“大嫂的爹是什么病没的?”

历史上和邓愈相同结局的,还有一个常遇春也是打仗归来的路上,突然就挂掉了。

后世有阴谋论,说朱元璋觉得他们功高震主,封无可封,就把他们干掉了。

对此,张一凡却不是这么认为的,这些将领再厉害,能厉害过徐达?徐达怎么没有暴病而亡呢?

再说了,朱元璋自己都公开说了,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是李善长,他都没事,在历史上要到朱标死了,立一个年幼的继承者,并且朱元璋自己也时日无多的时候,才干掉李善长的。

因此,在前元势力还很大的情况下,说朱元璋因为功劳大的原因就把常遇春和邓愈干掉,反正,张一凡是不信的。

此时,张一凡想起来,他就想知道答案到底是什么?

朱标听了,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事情,但还是马上就回答道:“就是征战时候染了天。”

说到这里,他又感激地说道:“多亏了你解决了天问题,要不然,这天闹得,还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张一凡听了,顿时无语。

朱标其实觉得,这个水泥很好啊!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一直是以读书人为尊,因为他们通过阅读,能懂得更多,眼界打开,自然就更容易推陈出新了。

“……所以,我打算在水泥作坊内部设立一个研究组,就是抽调精通水泥烧制,并且有头脑的人来尝试怎么改进水泥。这个钱,和这个人力,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当然!”朱标听了点点头道,“就连伱这里这么偏远的香山县,都在你来之前接种完了牛痘,你还用担心边军?”

真要是种地的老农来研究,他只会自己知道的那点,就算是善于琢磨,那也等于是闭门造车,要想有成果,真得很难。

听着朱标一条条地在说,张一凡可以确认,老丈人和大哥确实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从他们总结出来的情况看,还是自己想得简单了。

未来的好东西,未必就适合这个时候。

可马皇后就不一样了,她在深宫大院内,天从哪里来?并且她得了天的话,身边人被传染,比如其他妃子,甚至是朱元璋,那史书上就不可能不记录这个事情吧?

所以,张一凡不相信马皇后是天死的。但是,他也不是医生,不知道马皇后可能会是什么病死?

他在想着这事,朱标的思绪却已不再想天,甚至都不再提宰相的事情,而是对张一凡说道:“你给父皇所提得股份说法,就是刚才所说共同利益,分红分钱的事情吧?”

张一凡听了,回答道:“《仙剑奇侠传》一套,《诛仙》一套,《三侠五义》一套,反正就是镜静闹着要听得故事,她都记下来,印刷成册,一些发卖,一些收在这里。”

说完之后,他感觉自己说得有点严肃了,便解释道:“天瘟疫,只要是人,都会怕,有解决的办法,谁不想第一时间就解决掉?是不是?”

那个卫国公同学,是不是就会改变命运了?

张一凡听了,当即回应道:“没错,并且他们学的,最好不是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传统书籍,而是杂学,诸子百家中和自己干得活有关的那些。这么一来,他们就容易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博采众家之长,就容易出成绩了。”

不过这个死因,张一凡是有些怀疑的。

听着朱标的说法,其实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

从东晋开始,特别是宋朝南迁,带动了江南的繁华和文风的鼎盛。其他地方,终究是比不上江南的。

朱标一听,当即来了兴趣,便站起来说道:“走,去你的藏书阁看看。”

之前没回张一凡,一是因为当时朱元璋在忙,二是书信沟通太麻烦,朱标来了,当面沟通,就容易多了。

这么一来,香山县这么热的天,藏书阁这里就成了避暑热门地点,还是免费的那种,但是前提是在这里认真看书,要不然就会被赶走。

藏书阁这边,又分内外两层,外面一层,借阅者能自己动手翻看想看的书籍,如果觉得想看,就拿着书去管理员那边办手续;

朱标听了,点点头说道:“你这么说得话,我觉得倒是可以。”

不过朱标并没有马上过去,而是先看了下离他最近的两个阅览室,发现里面很多人都在认真看书,于是,他也没进去,就去了藏书阁,查看藏书阁的规模。

这么想着,他便问朱标道:“那这也是说,卫国公那边也全都接种了牛痘!”

张一凡一口气举了几个例子,然后才总结道:“这些研究组有了成果,那就重奖他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如果法子对全天下都有用的,那朝廷也要保护,给这些作坊奖励,就等于是鼓励这些作坊去做这些研究。这种也算是专利的保护,不过对象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各作坊。等这些实施久了,摸熟了,再推向民间,或许就可行了。你看,这样怎么样?”

阅览室有三处,其中两处是安静看书的地方,另外一处,有挡板隔开,允许小声讨论看书遇到的问题。

朱标见了,便给他解释道:“主要是你提得这个独门绝活,到底怎么证明是他的独门绝活,指不定江西人会这个,山东人也会这个,朝廷要是认了江西人,那山东人那边怎么办?”

朱标和张一凡一过来,就有底下人过来禀告,说宋濂师徒在讨论问题。

“最为关键的一点,既然是独门绝活,那为啥要告诉朝廷,自己留着传给子孙不好么?朝廷保护,也就只有几十年时间,哪有传给子孙更好?”

可是,在张一凡提出了种种可能性之后,他也不敢确保了,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水泥。

常遇春和邓愈两人,都是四十岁出头,正当壮年的时候突然死了。按理说他们的身体壮硕,一般的病不容易要他们的命。

张一凡听了,便把刚才考虑之后的话说出来道:“大哥,你看,我们这么改怎么样?”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补充道:“我想到了一部分,总结了一些规律,写了书放在藏书阁,但是现在还没什么人去借阅。主要是香山县这边的学识水平还很低,处于一个识字的过程中。”

听到这话,张一凡忽然想起,如同常遇春这样的,明末满清的名将,爱新觉罗家重要人物,代善最有名的儿子岳托,也是在一次入侵关内的时候染上天挂掉了,没能活着出关,这是有历史记载的。

“对了,这个事情方面,父皇当初还下了严旨,地方上如果一个月之后还有闹出天的,地方官问责。”

朱标看了下,这里的书籍种类繁多,从经史子集到宗教经典,再到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等都有,但是要说量的话,还真不是很大。

“嗯?”张一凡听了,有点疑惑。

张一凡听了,苦笑一下,用手一指边上空着的一大块地方说道:“大部分书都在那里,被人借走了!”

过了好一会之后,朱标说得差不多了,便问张一凡道:“你看,这个什么专利的事情,怕是不好办?你还有其他什么想法么?”

朱标听了,点点头回答道:“自从你去年证明接种牛痘可以防治天之后,父皇最先在边军中接种了牛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