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就没这命了(2/2)

就在朱标准备回京的时候,年初时候派往南洋的船队回来了。

朱标听了,便对张一凡说道:“如此情况,那我回去和父皇说说,让他们多进贡粮食好了。”

另外,根据张一凡一开始的承诺,设立了香山县农业研究院,招募人才在之前收集悬赏到的农事经验基础上,进行研究农作物种植和养殖家禽这一块。

不过,这终归只是想想,最终,他决定把水泥作坊改名为香山县官办独资水泥厂,里面分部门,也就是生产部,采购部,研究部以及销售部。产品设立商标,就是在所有商品上标记一个“香”字。

另外,张一凡把捕鱼船队从鱼松厂独立出来,成立香山县官办独资船厂。这个船厂分为捕鱼,销售以及船队修理和修补等部门。

张一凡也有借口不去处理公务,陪着朱标休息几天,一个不小心,还真把游泳学会了。

为此,张一凡不得不又开始开设新厂赚钱,那就是事先承诺过要收购甘蔗的事情,已经到了深秋季节,也该提上日程了。

因此,当朱标走得时候,来送行的人,那是人山人海。

说着这话的时候,他表情严肃,盯着几个儿子的眼睛,确保他自己说得话,没有儿子在敷衍。

不过就短时间来说,所有厂的研究,包括农业研究院的研究,都是烧钱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朱标当然也是非常关注,便和张一凡一起去听了禀告。

何荣和何贵等人互相看看,最终都是答应,听他们爹的教诲。

因此,他的说话,就算他儿子们的心中有不认可的,却也没有一个人敢反对。

朱标现在有个习惯,等到了傍晚,就开始闭门写东西,把他今天的收获写下来。

何家,是在何真的手里壮大起来的,他的话,在这个家族,那是一言九鼎的。更不用说,他平日里就非常强调父子、主仆的从属关系。

“如今,不管朝堂上争斗如何,皇帝肯定是优势一方,而太子,则是未来的皇帝。我已经老了,未来你们这一代,想必也是在太子当皇帝的时候要有所作为,如此可保我们何家长盛不衰。而如今来看,驸马又极得太子看重。因此,我们何家的态度,有必要变一变了。”

“这时候再贴上去?”何荣听了,忍不住质疑道。

何真一听,叹了口气说道:“确实,这个时候贴上去,其实就是锦上添,驸马未必会有多在意。要是在驸马刚来的时候,就明确站队,甚至帮他收拾了那个原来的典史,对付了那些海盗的话,那才是雪中送炭,和驸马的关系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因此,张一凡才不想用进贡的方式,还不如做买卖呢,就可以赚南洋的钱!

朱标在香山县看到的一切,都是非常满意,听到他这话,便对他说道:“其实,父皇不是许了你香山县特事特办么?既然如此,你想和南洋做买卖,自然也是可以的。伱可以试着看看,父皇肯定不会阻止的。”

最终,张一凡不得不亲自上阵,在农业研究院这边上他更多的心血,比如介绍一些后世的养殖经验,循环经济那类的概念,让他们照着他说得去办。

这个问题,何真显然是有想过的,便马上回答道:“如今只是锦上添而已,事倍功半的效果,可也要去做。就去香山县看驸马想做什么,缺什么,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就尽量满足他,希望能入他法眼,给我们何家一个机会吧!”

随后,朱标在香山县待了二十多天,时间到了洪武十年十月上旬的时候,便启程回京了。

张一凡一听,便连忙开口说道:“进贡的话,不划算。你看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放开和南洋的买卖,如果从南洋运来粮食,我们可以少收税或者不收税,卖给他们瓷器、茶叶等东西?”

其中何荣作为长子,问何真道:“爹,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做,才能交好驸马呢?”

好吧,这才是真正的天才!

他们几个,在藏书阁这边,又是待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

其中,这个研究部自然是研究怎么盖楼以及修桥铺路等等。

而到这洪武十年,南洋很多国家,包括安南在内,都已经和大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

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这支船队前往南洋,最主要的目的,是考察那边的农业情况,看南洋有没有可能成为大明朝的粮仓。

鱼松作坊改为香山县官办独资鱼松厂,同样在内部设立研究部,生产部等部门。研究部主要是研究不同鱼种,不同口味的配方和做法。增加鱼松的多样性。

如今,太子走了,什么都没改变,那便是尘埃落定,说明太子是认可香山县的一切。

岭南这边的人,这辈子可能也就只有这么一次机会能亲眼看看太子是长什么样的,这可是大明未来的皇帝!

所谓姜是老的辣,要换了一般人,张一凡和何家有这么大的利益冲突,那肯定是死磕的。

这个时候,基本上太子来香山走亲戚的事情,终于已经不公开地传开了。

他在香山县已经差不多待了十来天,也确实将香山县了解了个遍。

宋濂:“……”

等他回到京师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

一如他到达香山县一样,一到京师,他就顾不得休息,立刻去找他爹了。

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