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起点(1/2)
第191章 起点
罗贯中有这个担心,是有根据的。
因为大明洪武初年,就发生过一件针对罗贯中这种张士诚旧人的大案。
名气比罗贯中高多了的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就这么一个杰出文人,因为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而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可怜高启才华横溢,还正当壮年,要开创属于自己诗篇时代之前,就这样陨落了。
世人都以为,朱元璋打击这些为张士诚效忠过的文人,却是没想过,是不是高启自己有取死之道。
大明开国之初,有人举荐高启参修《元史》,朱元璋就授他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这个待遇,不可谓不高了。
结果怎么样呢?
高启是力辞不受!
那朱元璋就有想法了,你这么好的才华,和那么多有名的文人齐名,交往甚广,换句话说,就是拉帮结伙的。我给你高官做,重视你,结果伱就是不要,又写诗称颂仇敌张士诚,你这是居心何在?
于是,朱元璋可不会管你诗词写得如何,直接来了个杀鸡骇猴!
这些内情,张一凡不知道,但他就知道一点,只要不妨碍朱元璋的稳固朱家王朝的大计,那就啥事不会有。
印刷出来的作品,会放几套去藏书阁阅览室,供百姓借阅,另外的在本地书店销售。如果阅览室这边借阅抢手的话,就会发往其他地方去售卖。
张一凡听了,当即哈哈一笑道:“我们夫妇两人……”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朱镜静,然后才转回头继续说道:“……皆喜欢看故事,罗老能写出精彩的故事,便是最好的回报了。如果罗老真得还介意的话,那不知罗老可否将您这些故事的手稿赠送于我收藏?”
施耐庵的手稿,要是能流传下去,那也是宝贝啊!
对此,朱元璋自然是同意了的。
挂牌出去的同时,张一凡也让罗贯中写信给他的好友,只要有才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就可以入住这个香山县通俗文学起点社。
特别是朱亮祖,这是他获罪之后再一次站到了一群老相识的面前,更是憋着一股劲。
张一凡这真心诚意的劝告,还有夸张的夸奖,至少在罗贯中听来,绝对是夸张的夸奖,什么文学界青史留名,还文学巨著,说得罗贯中又是感动又是惭愧。
罗贯中听得很惭愧,驸马把他的作品夸得太高了,他连忙表示道:“只要驸马想要,等书出版之后,手稿都赠予驸马便是!”
这个轰夷大炮,最终只是京师这边打造出来了。虽然朱棣也有权打造,但是江阴那边的工匠实力还是弱了一些。
当然了,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他们的内心,一个个都是火热的,就等着皇帝的检阅。
并且他们在等待的时候,也没闲着,在朱亮祖的带领下继续训练,就准备憋个大的。
不过,她向张一凡抱怨说,可以看得书还是太少了。
朱元璋也没什么废话,到了之后,便吩咐演武开始。
毕竟这时候的火器,那是枪炮不分,也就是说,突火枪做大一点,那就当火炮用的,根本不是真正的火炮。
这让香山县的这些将士,给冻成了狗。亏了张一凡有考虑到,从蓝玉那边调拨过冬衣给他们。
后院的宅子,就由通俗文学起点社的作者免费居住,县衙这边出钱,雇佣厨娘替作者做饭,前院是各作者讨论的地方。
罗贯中这边,原本对朱家大明还是有一定意见的,可和张一凡的这个驸马一番沟通之后,便烟消云散了。
张一凡当即拍板,把这处宅子定为香山县通俗文学起点社,用于通俗文学的创作。
在他这种老将、名将看来,就这些武备堂的兵,和他的麾下精锐是不能比的。虽然士气很高,但是都没见过血。要让他看了这个演武之后就立刻夸奖说有多厉害,那绝对是违心之言,他是说不出来的。
这个香山县通俗文学起点社的成立,规矩的出炉,让罗贯中喜出望外,连忙写信开始呼朋唤友。
就写作理论来说,张一凡自然也是能嘴炮的,不过他怕说多了之后,回头罗贯中会被他影响,就写一些装逼打脸的小说,写成类似后世什么下江南的那一套,那文学价值就下来了。
就罗贯中来说,他是偏向那种历史类,特别是涉及战争谋略方面的比较擅长,而《三侠五义》是偏武侠的,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因此很是新奇。
朱元璋领着卫国公,曹国公等军中重臣过来,让他们一个个都憋着一股气,就想要好好表现一下。
香山县城里面,当初抄家了原典史马如海的宅子有很多。特别是那主宅,还一直空着的。
但是,不管是武备堂的将士,又或者是天子近卫,还是大明朝的皇帝和藩王将领,没有一个人缩头缩脚。似乎他们所有人,全都免疫了老天爷的冷酷。
于是,他连忙回答道:“驸马说得在理,只是草民何德何能,受驸马如此恩惠,无以为报!”
历史在张一凡的蝴蝶效应下,确实有了改变。
之所以不在京营的校场,是因为这次检阅最主要的,还是火炮的使用。这个轰夷火炮威力巨大,城里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空间。
至于眼前所演练的,在他们眼里,真得只是一般。
曹国公听了,点点头说道:“驸马说这些兵的优势是理论知识学得多,会比普通兵更聪明。还有什么战场韧性,什么领悟军令更有优势,这些优点,也是要去了战场上才能真正看到是不是真得如此!”
一如名字,在这里的作者,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要求正能量,可以批判社会黑暗,但是不能是负能量的小说。
卫国公邓愈,原本在十一月份班师途中病逝,但是在这个位面上,十二月初的时候,安然回到了京师,担任了中宰相一职。
洪武十年十二月初五,南京城外专门划出了一块地方,用于这次的检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