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起点(2/2)
说到这里,他又补充说道:“除了这两套书之外,我在客栈还有几套书。对了,这本《水浒传》是我整理成册,我师傅的原稿,我也还保留着,不知道驸马是否需要?”
不过虽然他只是漏了个口风,罗贯中却立刻抓住了意思,感觉到了通俗小说的新方向。
朱元璋得报消息之后,便传旨让大都督府这边陪同他一起检阅香山县武备堂的军卒。
等到了练兵场之后,朱亮祖已经带着五十名手下在这里集结了。
因此,他听罗贯中提醒之后,便毫不在意地笑着说道:“那又如何?如今,你我皆是大明朝的人,都是汉人,你又不造反,谁管你以前为哪个诸侯效命过?”
朱元璋听了,却是赞了一声道:“朱亮祖确实是有心了,能看出来,他的本事确实是没有保留的,在传授给这些武备堂的军士,不错!”
更不用说,洪武皇帝本身就是知兵的,这些来自香山县的军士到底如何,他又岂会不知道?
当初朱棣为比试而练得那些兵,可都是从天子近卫中选出来的,一个个原本就是精锐,和这些只是从普通百姓出来的军士,也是要胜过好多的。
张一凡一听大喜,连忙回答道:“要,要,当然要了!”
南京城内外,已经修了水泥路了。虽然轰夷大炮很重,但是也没什么问题。就是在离开官道,前往练兵场的时候,因为前段时间有下雪过,道路泥泞,不平,这些火炮的移动就受到了考验。
不用说,朱棣收到张一凡快马传递的消息之后,便立刻向他父皇请奏,要求跟着一起检阅。
理由是他听说香山县武备堂的军士擅长火炮,而水师海战,更是离不开火炮。
甚至可以说,就他们的教头,原来的永嘉侯朱亮祖的水平,在他们这几个人的眼中,也没有什么惊艳的。
这个事情,谁也不知道,也就只有听闻消息的张一凡知道,他改变了邓愈的命运。
此时,沉默寡言的他,听到皇帝问话之后,便立刻恭敬地回奏道:“这些兵,才练了一年多点,能有如此表现,确实是下了功夫的。”
张一凡给出得轰夷大炮设计图,当然是后世成熟的那种,也就是有炮轮的那种,可以由马拉着走。
寒风呼啸,冰冷刺骨。
于是,朱亮祖便带着武备堂的将士,把他训练的所有手段都在皇帝和名将面前展示了出来。
不管是邓愈还是朱元璋,都是打惯了仗的,一下就看出这种火炮在行军中的短板。
不过,跟在朱元璋身边的朱棣,却是不以为意,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只要火炮的威力足够强大,就算这等重量,用在水师却是无妨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道:“不瞒罗老,我在京师城外柳家村,也就是我老家那准备修一个别院,就有藏书阁的设计,名家大作,都想收集在那里的。”
他在忙着这些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洪武十年十二月了。这个时候,武备堂的将士们,也已经赶到了京师。
按照张一凡的说法,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倡导社会风气,鼓励百姓多识字,具有崇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除此之外,卫国公邓愈自然也被他带了去,另外还有一个人,便是剿倭总兵官燕王朱棣。
朱元璋当然是有给他们说过这些,曹国公才能说出这番言论。
这个时候,南京已经很冷了,零度左右的温度,那是很常见的,一个不小心,还可能下雪。
说到这里,他用诚恳地语气对罗贯中说道:“你擅长于写书,将来必定在文学界青史留名,就安心创作便是,政治上的事情,就不要去操心了。为我们子孙后代,多留一点文学巨著才好!”
因此,朱棣也是没见过这种轰夷火炮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在这个话题方面,朱镜静也是有兴趣的。她看出,夫君对这个罗贯中非常敬佩,便也放下成见,开始讨论她看过得小说心得。
对此,张一凡发挥了保存历史巨著的想法,便又开始口述,把《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也给回忆了一遍,算是为这个位面保留了两套文学巨著。
好在他们也没有等太久,毕竟是来自香山县,谁也不敢耽搁,很快就报到了御前。
随后,他指着《三侠五义》那本书,开始认真地请教写法。
此时的邓愈,算是如今最红的名将了。毕竟刚刚为大明朝拓土千里,得胜归来。
朱镜静也喜欢这个,除了研究美食之外,又多了一份爱好,看书并尝试着写书。
不过虽然没见过,只是看外形就能估计出来,肯定是很大的。
呼啸的北风中,不时响起演武将士的呼喝吼叫,打破凌厉寒风的封锁,声震四野!
看台上,一行人都没有说话,看到了后半段,差不多要完结之后,朱元璋便转头看向邓愈问道:“如何?”
邓愈的性格沉稳,虽然见识到了这么大型的火炮,但是一直没有说话。
这里的人,是大明朝的精英,展现的,是大明朝鼎盛的武力,远非其他时候的大明军队可比。
这个起点社的作者所写出来的作品,只要能通过张一凡或者朱镜静这一关,就能免费出版,销售收入而不是利润所得,和作者五五分成。
她这边的优势,在于男女爱情,比如《仙剑奇侠传》、《诛仙》等给她的影响非常大,她就更为喜欢这一类幻想来的。
而罗贯中,则成为这个通俗文学起点社第一个入驻的作者。
一听这话,众人心中顿时有数,这是皇帝在定基调了。
不过他们正想着时,却听朱元璋说道:“不过最终怎么样,且先看他们的火炮演示吧!”
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