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大明之赵括和霍去病(2/2)

此时,他给朱棣说这话,是传授自己的经验给朱棣。

让他在京师当这个武备堂司业,他是真愿意外出领兵打仗!

李文忠听了,也跟着出列附和,表示愿意辅佐燕王殿下。

竟然还能这样玩?

一时之间,他们都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名义上是宗主国对藩国的保护,实际用藩国的财力养大明的军队,还能牢牢控制番邦。

敢犯大明者,虽远必诛!热血豪情之言,是武人的荣耀,也是武人的追求!

心中如此想着,李善长也立刻跟着奏道:“大驸马所言极是,老臣附议!”

但是,朱元璋却依旧保持着清醒,虽然是有些赞许,他也同样大明能那么强大,可联系现实,他还是冷静地说道:“打仗不是那么好打的,要不然,朕早就发兵攻打云南和辽东的敌人了。”

这个话确实有些热血,让人冲动,这个话会从大驸马的口中说出来,李善长是一点都不意外。但是,他却是知道,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

“还有,如今我们大明国内是用大明宝钞,如果等到以后,我们大明和番邦交易的时候,不再使用金银,而是番邦也使用我大明的宝钞来交易,甚至他们国内都使用大明宝钞来交易的话,那我大明就能牢牢把握这个国家的财力,同样能把这个国家绑定在大明身上。”

李善长听了,不由得心中暗笑。大驸马的这个话,果然是和赵括一个样。说得头头是道,可真要做的话,不知道难于登天么?

但凡有把握的战事,莫不是以多欺少,以有备击不备!

就大驸马所言这种,最有可能的是,那所谓的精锐之兵去诱敌,结果诱饵被敌人吃了,鱼儿却是跑了的。

“当年大汉帝国都有说过,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难道我们大明朝就差了,不敢向天下宣言,敢犯大明者,虽远必诛?”

听到这话,朱棣再次请战道:“父皇,儿臣誓灭蒙元之敌。”

张一凡听到说话,便转头看向他,微笑着说道:“以我大明之强大,还有地大物博,要想驯服番邦小国,其实很容易!”

在朱棣之后,卫国公邓愈、曹国公李文忠等人,纷纷出列,一起向朱元璋大声奏道:“敢犯大明者,虽远必诛!”

听到他没有直接对朱棣的请战做出回应,而是分析南北战事的差异,并且对朱元璋说来,他自然也能知道,张一凡说得这番话是有道理的。要是有可能,他当然也是不想拖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时候大明朝的纸币,是信用和金银为准备金并行的一种金融体系。

朱棣的言行,明显和其他皇子不一样。看秦王、晋王等人,那个有燕王这样慷慨激昂?

说真的,几个名将看到这一幕,都很是喜欢燕王这种,很对他们的胃口。

对外敌方面,张一凡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因此,朱棣就想着拉张一凡也支持他,这样他父皇答应他请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武英殿内的气氛,在李善长的带动之下,一下就起来了。

因此,他便问张一凡道:“那你的意思呢?”

朱元璋的用兵手段,是营造出己方的优势,以优势对敌人的劣势,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

听到他的话,李善长也跟着问道:“大驸马刚才所言,皆有道理,对于辽东战事,可有何想法?不会是忌惮高丽吧?”

朱元璋听到他们的说话,便也转头看向自己的女婿。

朱元璋听了,有点欣慰自己这个儿子的豪言壮志,又有点担心这个儿子认不清局面,便开口对他说道:“盘踞在辽东左近的敌人,多达二十万之多,可在北平一线,朝廷官军也才十万人马左右,粮草物资都还在囤积之中。非是轻言战事之时,须得有把握之时,方好一击成功,如此代价最少,你可明白?”

他就要就藩北平了,当面之敌,就是盘踞在草原和辽东的蒙元残部,时不时地还骚扰关内,亏了有徐达在那边镇守。

张一凡听了,用坚定地语气说道:“以精锐之兵,示敌以弱,吸引敌人来袭而后拖住敌人,再以援军反攻,一举重创敌人。只要来这么几次,多杀伤敌人,就能让他们元气大伤。等到那时候,便是最后收拾蒙元的时候了!”

蒙元不是傻子,自然会侦查清楚有无援军的可能,有把握吃掉大明的诱敌之兵,他们才会动手!

这个大驸马,真得只会纸上谈兵啊!

虽然如此想着,但是李善长却还是开口附和道:“大驸马此策,妙也!老臣以为,值得一试!”

听到他这话,朱元璋有点不满地看了他一眼。一如李善长了解他一样,他也了解李善长,觉得李善长应该能看出张一凡所献之策过于理想了。

于是,他看向张一凡,认真地说道:“兵凶战危,轻视兵事乃兵家大忌也!凡兵事,若想胜之,须得以优势之兵击敌之弱。以少胜多,虽是有之,却是罕见,绝不能以此待兵事,伱可懂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