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信念(1/2)

第219章 信念

张一凡在散朝之后,回到自己府上,把情况给朱镜静说了下。

朱镜静听了,便笑着对张一凡说道:“好男儿志在四方,既然四哥如此看重于你,非要你帮这个忙,那你就去好了。”

“伱的那些如何育儿的安排,我自然都是照着做的。且大嫂也给我说了好多养孩子的事情。我和孩子,你都不用担心。”

朱镜静说到这里,话锋一转,又提醒道:“只是到了北方之后,就给四哥出出主意没事,可不要冲动了。你是文人,骑马都还是我教的,别去冲锋陷阵,好不好?”

张一凡听了,看了下小床上正在呼呼大睡的儿子,然后低声回答道:“如果要我冲锋陷阵,那是已经没兵了。只要有人,我肯定不会去冲锋陷阵的,我的优势是脑子,我很清楚!”

朱镜静一听,便无声地笑了。张一凡能看出来,媳妇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对此,张一凡深吸一口气,既然内外都没问题,那就专心辅助朱棣那小子,干掉那些鞑虏,早点平定北方吧,如此也才能让朱元璋继续开疆拓土,把目光看向海外。

心中有了决定,他一边陪同媳妇儿子的同时,开始关注北方战事。至少已经发生的事情,他都去兵部和大都督府那边要资料来了解了。

太子妃那边,也不时过来陪着朱镜静,两家人的关系,也更为亲密无间。

张一凡查看资料发现,从明洪武五年至洪武十二年,蒙元太尉纳哈出在辽东收集残余,集结了大量兵力,并且主动进攻明军这边,前后杀掠守御官军二万余人。大明的这个损失,绝对不算小的。

而大明这边,根据朱元璋的旨意,集中力量清除小股蒙元势力,剪除纳哈出的羽翼,孤立纳哈出。在不断巩固明军在北方势力的同时,也在继续充实兵力,等待机会。同时还采取招降的手段,争取纳哈出归附。

有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些断壁残垣,该是很多年前有过村落的模样,但是毁于战火了。

表达关心之余,朱元璋也表情严肃地交代张一凡道:“你到了北方之后,但凡有兵事,一定要知己知彼。出战之前,想派几百人规模的精锐骑军去了解敌情,抓捕俘虏,审问清楚了再行动。如果不清楚情况的,就不要轻易有动作。特别是看着一些可能会诱人的战果,也一定要慎重,有可能会是陷阱,一定要搞清楚了再决定……”

他的这些交代,在原本的历史上,冯胜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时,也这么强调过。

这个时候,大明军队还只是占据了山西和北平的一部分,燕王就藩北平,那是真得在前线。也亏了是徐达在镇守,所以蒙元军队的反攻,并没有多少成果。

张一凡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记载,1381年,也就是明年洪武十四年的时候统计,河南土著人口达189.1万人,河北土著人口达189.3万人,山西土著人口达403.045万人。

科举依旧没有,还是以举荐制为主。

这一次,就没有带其他人了,大牛二牛都结婚了,留在柳家村,玻璃厂有郑敬学管着,还有朱标站在身后,也不用操心。

而纳哈出这边,屯驻金山为老巢,以东西辽河为屏障,以新泰州(城四家子古城)为大本营,广泛活动于南至辽东半岛的整个辽东,声势还是很大的。

另外,《洪武字典》大量印发,拼音标注和简体字也全民推广。社学的书籍,以《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为主。主要是识字,辅以一定的儒家思想。

张一凡趁着朱元璋高兴,便又马上建议道:“父皇,北方备战,西南要发动战事的话,粮草物资肯定要不少。我觉得不用客气,与其苦一苦我们大明百姓,不如让南洋那边多进贡一些粮食,哪怕我们买也行。这个事情,可以让香山县那边去做,不用费什么力气的。”

“是,父皇!”朱标听了,连忙答应一声。

朱元璋听了,表情认真起来,想了下点点头说道:“这个可以。”

家宴之后,张一凡终于踏上了北去的征途。

随后,南京钱庄也终于成立,本金达到了惊人的两百万贯之多。户部和皇家占了百分之五十一,一般的勋贵,本金稍微少一点,那股份占比都是小数点后面几位的了。

对此,朱元璋自然也是看在眼里,欣慰在心里。

这些费用都由县衙支付,如果地方财政困难,逐级申请,可一直到户部。

比如说应天府这边,就南京城来说,朱元璋就乾坤独断,居住在城里的,全部都是非农户籍。

不过很显然,纳哈出压根没有理会朱元璋的招降,并在军事上给予了回击。

这个时候,小孩都还不会说话,只会“啊啊哦哦”,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

朱元璋这边,下旨全国开始推广全民教化,规定大明适龄儿童必须上社学,如果有不上,就要处罚其父母。学香山县社学,设奖学金和助学金。

根据南京周边的粮田和人口登记之后,朱元璋一核算,每个人分到的田地就多了一些,就立刻强制从南京城里迁出了一部分民户,条件是没有商铺,只是住在城里而已的那部分,又划为农户,分到田地耕种。

为了尽快实施这个基本国策,朱元璋还向江南各地派出御史台的御史巡查地方,督办。

由此可见,中原地区在元末明初的战事中,人口损失之大。

洪武十三年九月,也就是御前会议结束之后的两个月左右,朱元璋的旨意终于到了张一凡这边,命令他必须北上了。

朱元璋还在做得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户籍个性和粮田归公分配法。这两个是相辅相成,都要一起做得。

对于这些合理的建议,张一凡自然是立刻就答应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