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1/2)

第264章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一听他这话,朱元璋不由得很是欣喜。

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看到张一凡让他看得东西时,却是一下愣住了。

这是什么东西?

不是烧水的玩意吧?

有点像火炮,但是朱元璋可以非常确定,这绝对不是火炮!

就见这个铁架子上,架着一个长长的、圆柱形的东西,还有各种刀片,还有一根根的什么东西连在上面,这是啥?

朱标同样不认识这个东西,先他父皇一步,好奇地问张一凡道:“一凡,这是什么东西?”

张一凡听了,微笑着介绍道:“这个叫做镗床,是一种工具,主要用来加工大型物体的内部,比如说火炮,炮筒内部的光滑与否非常重要,有了这种镗床,就能轻松加工炮筒了。”

他这个镗床,其实就是炮筒镗床。

在原本的历史上,是有英国的约翰·威尔金森,在1775年发明出来的。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对于军事这一块,当然是非常关注的。

之前张一凡发明出来的新式火炮和火枪,他都是有亲自过问,知道新式火器制造的每个流程。

此时听到张一凡说,眼前这个叫镗床的东西,主要就是用来打磨炮筒内壁光滑与否的,顿时就是大喜。

“是,驸马!”被指派得几个工匠一听,顿时大喜,连忙回应一声,然后便开始按照他们已经会了的流程,给大明皇帝和太子示范了起来。

还有高丽那边,也是一样,大明使者代表的就是他,还不一样被人杀了,他也没有办法。甚至连交趾那边,也都不怎么服他老朱,更不用说其他了。

一听这话,朱元璋略微有点震惊。以他的经历,稍微回顾下自身,其实就能证明这句话说得有道理。

朱元璋听了,满意地点头说道:“对,就该如此,你做事,我放心!”

在大明朝,至少在这洪武朝,朱元璋说出这个话来,当然是能做到的。不管怎么样,算是给了张一凡一个交代。

毕竟,一个是已经有了,还有一个,还没有呢!

果然,就见张一凡立刻回答他父皇道:“穷兵黩武没有好下场,那只是因为打仗的收益少于损失而已。如果我们能做到,打仗的收益远多于好处的话,就算连年征战又如何?”

他是觉得张一凡有点飘了,就带着一点苦口婆心,给张一凡解释起来,嘴炮可以,但是实际行动会非常困难的。

张一凡听了,走过去,拍拍这部他指挥下几经修改后才打造出来的炮筒镗床说道:“这个工具,可以加工炮筒,同样是要用于加工蒸汽机的。”

大明宝钞上,其实就有类似的话印在那里。

他在想着时,却听张一凡在那又说道:“当然,儿臣所举例子其实并不是很妥当,如果从人类利益上来说,蚕可以被带去国外,但是养蚕的技术,就不能被如此偷带,特别是最新的技术,就越不能偷带,这也是……”

首先,将待加工的铁桶放置在镗床机台上,并夹紧。然后,通过调整刀架和调节杆,将镗头插入铁桶管道内部,并开始旋转镗头。接着,将镗头沿着铁桶的轴向移动,同时通过镗床上的操作杆逐渐调整刀架位置和角度,使得镗头能够切削到正确的深度和直径。当镗头旋转完整个管道时,就完成了一次加工过程。

朱元璋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因为出身限制,显然依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自家的好东西,要想给别人,那不可能!

此时,朱元璋听到他的话,顿时眉头一皱。

哪怕后来张一凡在香山县各厂设立研发部来推进这个事情,朝廷这边,始终是没有动静。

不过朱元璋这几年一直在关注儒家学说,也参考历史,对于中原王朝和番邦来说,更多倾向是朝贡体系,而不是武力征讨藩国,对藩国存在实际控制的那种。

如果这个工具真能轻松加工炮筒内壁的话,朝廷打造火炮的速度就会加快不少了。

张一凡见了,便总结说道:“……儿臣要做,自然是尽可能做好一点的蒸汽机出来,因此加工这个管壁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得先把做蒸汽机的工具都做出来了才好!”

朱元璋:“……”

经过这些事情的打击,朱元璋才会有此一说。

说到最后,他便严肃了一点,对张一凡说道:“……穷兵黩武,历史上可从来没有好下场的。你这么聪明,该是明白的啊?”

但是,张一凡却不满足,还是坚持道:“父皇,不止是儿臣这边,还包括其他人发明出来的东西。朝廷有相关律法,百姓才能遵从啊!还有一点,如果外国偷学了去呢?所以儿臣觉得,这个事情还是省不下来的,最好用律法的方式来明确,这样说不定除了我张一凡之外,还有刘一凡,赵一凡什么的出来。”

这个话,朱元璋自己都不敢说,朱标就更不用说了,结果这个女婿却敢这么说!

说着,他又一指底下道:“目前来说,这个动力装置还只能是脚踩,靠得是人力。也可以利用水力,先用这个做出小一点的蒸汽机试试,等到以后,在用水力来驱动,能做出精度更高,也更大的蒸汽机。”

张一凡听了,心中如此想着,便挥手对工匠说道:“伱们几个,给陛下示范下怎么用这台镗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