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两位一体(2/2)
“没错,没错!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汪应蛟拊掌道,“就比方说火耗,说到底就是地方官府为了增加收入、弥补开支而自行设置、相沿成习的陋规,收多少、用多少,地方官往自个儿的兜里揣多少,朝廷从来也不知道。”
“如果只是通过银票政策消灭了火耗,又没有给地方官府辟出正当的财源以资补偿,那么地方官府必定会巧立名目,另开新税,朝廷还是控制不了。但若有了这遍布天下的户部分司衙门,那么朝廷便能真正地摸清地方的底数,进而通盘考量,择适当的政策,或截留,或协济,或蠲免.”
汪应蛟越说越兴奋,竟忍不住在大堂里负手踱起步来:“这样,惟理。你这边立刻以户部名义,给顺天府署去一道正式的照会,命他们尽快将府署每年的正、杂收入,以及大小开支的项目、数额盘算清楚,造册报部。越详尽越好!”
王纪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没有意识到汪应蛟是在跟自己说话。直到汪应蛟停下脚步,投来目光,他也还是在愣神。
“惟理!”汪应蛟提高声音喊了一声。
“啊?”王纪猛然回过神来,抬眼看向汪应蛟。“部堂您说什么?”
“我说。”汪应蛟见他这样,不由一笑,“给顺天府那边去一个照会,让他们把府衙每年的进项和出项,盘算清楚,造册报部。户部这边也好帮他们协济税收留存。你刚才说的那个规范征收,统一分配的方略,就从顺天府开始试起。”
“现在?”王纪眨眨眼睛。“不先设分司了?”在汪应蛟和他商议的分司设置草案里,京师也是要设财税局的。
“现在既然已经碰到这个问题了,不妨特事特办,把计划提前。”汪应蛟斩钉截铁地说。
“顺天府那边的账目报上来之后还是由.”王纪点点头,快步走回到自己的案台边上坐下。“福建司审议?”
在明代,户部十三省清吏司除了掌管本区的事务外,往往还兼着一重“带管”的差事。其中,福建清吏司所要带管的,就是顺天府及北直隶地区的非常事务。
“不。直接由堂上牵头,这期间,我亲自兼任这个‘顺天府财税局局正’。”汪应蛟也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好。我这就给顺天府行文。”王纪铺开纸笔,笔走龙蛇地打起了草稿。不过刚写了几个字,他又抬起了头:“部堂,‘财税局’的人手从哪里抽调,还是福建司比较好吧?”
“不必抽调清吏司的人手,你给我找几个机灵的观政进士过来就好。”汪应蛟也铺开一张白纸。他这是准备给皇帝上奏了。
“是。”王纪不再多言,继续笔走龙蛇。
汪应蛟拿起笔,伸长手,正要蘸墨,却发现自己的砚台里的墨水稠得像是要干了,于是扬起脑袋朝外喊了一声:“来人!”
司务厅司务黄应祥听见这声呼唤,立刻快步走进大堂,来到汪应蛟的案前,躬身问道:“汪部堂有何吩咐?”
汪应蛟指了指那方砚台:“干了。”
黄应祥心中一凛,连忙上前一步,准备捧起砚台:“是卑职疏忽,请部堂恕罪,卑职这就去清洗重磨。”
汪应蛟却抬手制止了他:“不必洗了,你给我弄点儿清水过来调匀就是。”
“是。”黄应祥收回手,刚作揖转身,正要退下,却又听见了汪应蛟的声音:“且慢。”
“部堂还有什么吩咐?”黄应祥连忙回过头,正好瞥见汪应蛟从怀中取出两份公文,摊在案上。
“派个人去把潘茂中给我叫来。”汪应蛟命令道。
“是。卑职这就去。”黄应祥面对着汪应蛟后退了半步,见他没有再说话的意思,才风一样地跑了出去。
黄应祥离开后,王纪抬起了头:“部堂。您不是不要福建司的人吗?怎么还让潘郎中过来?”
潘师道,字茂中,湖广武昌府兴国州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进士,现任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
“顺天府还有灾情啊。”汪应蛟举起了那两封刚从怀里掏出来的公文。“不是你让那个赵给谏来二堂找我的吗?”
“灾情.”王纪愣了一下,“哦。灾情!”
“你这是什么反应,”汪应蛟轻笑了一声。“这么快就忘了?”
“年纪大了,确实忙得有些忘了。”王纪拍了拍自己的额头,随后自证似的举起一个本子。“不过您别担心,我做了备忘。”
“你还年轻着呢,跟老夫比起来。”汪应蛟摇了摇头,也不准备责备王纪什么。
“呵呵.”王纪讪讪一笑,没有接茬,而是转移话题般地说:“您准备怎么赈灾?需要开京仓吗?”
“暂时不需要。”汪应蛟说,“只要灾情不扩大,截下昌平的夏税,应该也就够了。”
“截留夏税可得上疏请旨。”
“知道,”汪应蛟点点头,指了指端着清水进来的黄应祥。“这不正等着他给我添水调墨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