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以农牧业为主的澳洲(2/2)
大楚皇室即然耗费巨资补偿英国,那么澳洲广袤的土地都属于帝国皇室所有,因此暂时冻结了土地交易。
在当前阶段
正在对所有农牧场主和城市物业持有者进行重新审查登记,颁发规范的大楚帝国土地产权所有权证,整个过渡期为期三年。
在三年以内
所有的土地产权,物业产权都必须进行重新确权,这也是保障澳洲居民财产利益的切实措施。
无论白人还是华人,皆一视同仁。
在三年的过渡期内,土地可租不可售。
在澳洲各大城市中
城市管理当局会定期放出一批地皮,用于市场拍卖发售,相关公司拍卖到手以后,需在一年内进行开发。
主体建筑达到封顶程度,取得预售权证后,可面向消费者销售屋宇及商业店铺物业,按章缴纳营业税和消费税。
这一部分城市土地商业拍卖,不在限制范围内。
相比较爪哇和苏门答腊岛华人资本蜂拥而至的热闹场景,澳洲沿海各大城市就逊色多了。
欧洲人将澳洲称之为“世界的尽头”,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即便对于大楚帝国在南洋的核心本土七岛,澳洲的地理位置也过于偏僻,晚来一次很不容易。
从马尼拉至布里斯班,海上航程就高达6300余公里,若是抵达更南方的墨尔本,这个距离超过7700公里,实在太遥远了。
而从马尼拉至椰城(注;原巴达维亚,即后世的雅加达)不过1520公里,距离泗水只有1260余公里,是2天2夜的航程。
从马尼拉至斯里巴加湾,至砂捞越首府古晋,至兰芳首府坤甸,距离都不超过一千公里,大多在550多至900多公里之间,两岸往来非常方便。
遥远的距离加上广袤荒芜的大陆,令很多华人移民望而生畏,投资客也谨慎的多。
这个年代的澳洲大陆
不但在欧洲人眼中是荒僻的乡下人,在大楚帝国眼中同样是荒僻的乡下人,除了黄金和羊毛以外,几乎说不出还有什么特产。
大量华人移民抵达澳洲,给这片广袤的大陆带来了新变化。
在华人农场中,大片大片的玉米,小麦,紫苜蓿,甜菜和马铃薯,是本地的主要农作物,满足了澳洲食品供应的需求。
在这里
玉米主要用于制作酒精和饲料,紫苜蓿,甜菜和马铃薯主要的用途也是饲料。
榨油后的甜菜渣,加入紫苜蓿与玉米混合加工后,就是非常好的牲口饲料,牛羊都爱吃。
说到底,这里的经济支柱还是牧业,是盛产羊毛和优质奶粉的地方。
如今大楚帝国上下,广泛宣传母乳喂养和奶粉,这极大的减少了幼儿夭折率,给足了孩子幼年期的营养。
奶水不足的家庭,都知道要买几罐奶粉给孩子吃。
而不是传统观念上的煮点稀粥喂给孩子,那样的营养肯定不够。孩子体质弱了更容易生病,夭折率自然就高得多。
来到澳洲兴办产业的华人富商,10个有7个是办牧场,两个投资奶粉厂,一个投资金矿,大概是这么个比例。
这三者中
投资金矿的门槛最高,没有数百万的资金实力,那真是想都别想。
大楚帝国本土的铜,铁,煤,锌,铅矿产资源丰富,即便知道澳洲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也无人动心,更无人前往投资开采。
主要原因就是太偏僻,仅海运费就要高出一大截,性价比太低了。
与三十多年前相比
布里斯班城市规模扩大了不少,人口从原本的二十几万增长到近40万,表面上看来发展不错。
实质上,已经达到农牧业城市发展的极限。
想要再增长,那真是很难很难。
南方的澳洲第一大都市墨尔本,在36年前就有四十余万人口,如今的城市人口也不过就是五十七万多一点,城市增长早早的出现了瓶颈。
墨尔本是因为金矿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所能支撑的人口规模,差不多也就这样到极限了。
没有新兴工业和其他有利产业的支撑,即便再过二三十年,也不会有多大的改观。
好在这里生活节奏慢,风景壮阔而美丽,城乡居民收入较高,是一片宜居的好地方。
在考察当地经济后
大楚皇帝郑国辉心中就有了明悟,澳洲面积虽然广袤,但不适合过多的人口迁徙定居,保持固有的节奏发展就行了。
这里远离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中心,地理先天的不足,本就不适合发展轻重工业和商业,成本就要高上一大截。
再加上本地市场狭小,浅水塘怎么可能孕育出大龙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