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别业遇袭(1/2)

第174章 别业遇袭

惠训坊这座别业,虽然环境优雅、建筑精致,院舍布局也不错,但却有一点不美,那就是太过靠近洛水,夏日要担心暴雨水涨,冬日又过于阴寒,并不适合四时长居。

张岱在参加完府试之后便搬回康俗坊大宅常住,这别业里只留下一些仆员居住维护,日常偶尔用作接待宾客的场所。

入坊的时候,张岱便看到坊中许多人家宅邸内外都已经布置起了彩灯之类的装饰物,甚至在坊街上也有装饰华美的灯轮。

元宵节乃是元日之后的第一个盛大节日,唐人对此佳节也是十分重视。单单城中解除三日宵禁,就足以让闾里百姓们喜乐不已,通宵欢愉。

当来到自家别业门前时,张岱忍不住向西邻的岐王山池园看了一眼,发现这宅园仍然大门紧闭、十分冷清,他脑海中又不由得云阳县主的身影。

虽然解除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位县主在张岱心内却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除了姿容秉性的投契之外,当然也在于县主对自己的信任,之前在长安分别时便将重财寄于己处。

皇帝对于在世的兄弟多有温情照拂,但当去世之后态度却凉薄起来。诸如申王丧期未出,故邸已经被转赐旁人,申王虽然绝嗣,但毕竟还有过继的嗣子与妻女多人,如此情景也的确令人唏嘘。

云阳县主将那五十万贯钱帛寄于己处,想必也有分散风险的意思。尤其岐王子息薄弱、宠眷日衰,其他几房皇室却是子息众多,而李唐宗室向来不是什么彬彬有礼的仁人君子,被吃了绝户也不是多稀罕的事情。

张岱也是虱子多了不怕咬,并不怕因此得罪那些觊觎岐王家业财产的皇室成员们,反正他也没打算跟这些人好好相处,尤其是在年前那一场宫宴之后。

那五十万贯钱已经陆续到位,张岱用的倒是还不多,除了有几万贯追加到河南、河北的救灾事宜之外,主要还是经营长寿寺的净土院,翻修寺院投入千余贯,剩下的就是在香山附近购买土地。

他所购买的主要是山野岭地、百姓桑田,这些地方往往并不适合耕作浇灌,只能用作桑林果园等经济型树种的种植。

无论到了什么年代,土地都是最基础、也是最稳定的生产资料。

张岱掌握着这么庞大一笔资金,想要追求稳定的收益,重点当然也要放在购置土地资产上面,有了持续稳定的收益之后,才能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持净土院养老计划的发展。

只不过他的思路并不同于那些热衷圈占膏腴良田的达官权贵,他认为小民本身抗风险能力不高,而参与社会复杂经济活动的资本和能力有限,所以应当占据那些只要勤恳耕作就能有稳定产出的良田。

至于那些有心治业的达官显贵,本身有着禄料封物等收益托底,而且还掌握着可观的社会资源,抗风险能力既高,对于社会商贸讯息的掌握也更多,所以更应该承担风险更高、操作环节更多的经济行为。

但实际的情况却往往相反,越是处于社会上层之人越趋向于垄断能有稳定持续收益的社会资源。

底层人士往往被逼到走投无路然后奋起反抗,经过一段极度混乱之后秩序渐生,那些掌握一定社会资源的人士便开始分头下注、窃取成果,然后继续下一个轮回。

林野岭地、百姓露天由于产出有限,甚至于大片撂荒,开发难度颇高,就连河南府在进行括田的时候,都不将之纳入到括田的范围之中。

张岱有钱,也舍得投入成本去开发,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购买到许多的岭地陂田。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这些岭地最终开发不出来,假使他有能力将伊水两岸川谷都买下来的话,来年有机会提兵上洛都方便!

当然这就扯得有点远了,他为了救灾而在河南河北组建起众多的织坊,自然也需要大量的生丝原料。在诸州植桑还未见功效之前,先在洛阳植桑造林建立个生产基地也能维持生产、降低成本。

张岱也拿不准云阳县主认不认同自己的投资思路,但眼下距离县主除服还有两年多的时间,他也希望这段时间里能做出一些成绩出来,希望能获得县主的认可。

他站在门前遐想许多,过了一会儿才又走进自家宅门里,然后便安排仆员们准备酒食筵席,自己则楼上楼下的溜达闲逛一圈。

随着时间到了中午时分,李峡等人也结伴到来,接着便登上这别业西楼,一边俯瞰着隔邻岐王山池园有些萧条的景致,一边唏嘘感慨起来。

当仆佣们进奉酒食、张设起筵席时,李峡顿时便敲案不满起来:“张六太吝啬,家中难道没有训养的艺伎伶人?全无色艺相侍,只面对几个面目可憎的厌物,纵有酒食、如何入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