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答应”(1/2)

寻真的公开课,除非遇上雨天,否则从不中断,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两个月。授课时,她偶尔会适当画饼,在潜移默化间,不少农户都被她打动。

加之寻真已在昆山县任职两年。

县丞大人时常穿梭于乡间田野,又改良翻车、修渠筑坝,牵头办了不少造福乡里的实事,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信得过她。

一些心思活络的农户,便主动来请教新耕作的具体实施方法。

寻真便带上农师们去田里,手把手指导。

每日午后,都在田里忙活。

这天,寻真从田里出来,满身的汗,先回家冲了个凉。

在日头下晒了许久,皮肤紧绷得难受。寻真取出潘竞送的那盒面膏,打开一看,用了快一年,盒子都见底了。寻真抠出最后一点,抹上。

这面膏质地滋润,不油腻,还带着淡淡的花香,虽美白效果一般,但保湿很好。

寻真坐马车去县衙,顺便把空盒子带上,问问潘竞这面膏是从哪儿买的。

刚踏入二堂,便听见潘竞的声音从内室传来。

“……缮之,一会便由你来告诉竞舟这个喜讯吧。”

寻真脚步一顿。

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潘竞瞥见人影,喊道:“竞舟来得正是时候!正有一桩美事要与你说!”

寻真走过去,在一旁坐下。

寻真:“什么?”

潘竞看向谢漼,道:“缮之,你来说吧!”

谢漼放下茶盏,缓缓道:“我欲特委你权领司水参军一职。”

寻真当场就愣住了。

按本朝规制,像司水参军这样的官职,本该由吏部任免,可刺史也有临时委派的权力。这“权领”说白了,就是先临时干着,也就是——升职不加薪。待到年末考核,若能得刺史保举,过了朝廷那关,才能算是正式的。

当然,谢漼这么说,摆明了会给她作保。

只要她权领期间不出什么大错,这官位就稳了。

潘竞笑道:“瞧瞧竞舟,都乐傻了!”正说着,主簿进来,说有事相商。潘竞随主簿去了,二堂里只剩下寻真和谢漼。

寻真满脸问号,看向谢漼。

谢漼道:“我近日夜观天象,见角亢二宿连三日现黄气,奎宿星暗、井宿无光。又逢五运六气值‘阳明燥金’司天。”

“据此推断,此乃旱蝗并至之兆。”

什么一二三……五六七八?

寻真懵懵的。

谢漼道:“上次随你巡视昆山,见那河道整治、水闸构造皆是巧妙,问了子尚,才知皆是你之功。”

“那日,你在集市讲学,听你说那新稻可抗蝗,此事当真?”

寻真点了点头,一顿,又补充道:“它的病虫害抗性是比别的稻要强一些,不过第一代还不稳定,要看今年种的怎么样。”

谢漼颔首,道:“故而更需早做筹谋,防患于未然。”

“若待蝗旱肆虐,再行补救,恐为时晚矣。”

“这些时日,我遍察州中吏员,唯你精于农桑,熟稔水利,且仁政爱民。”

谢漼一顿,凝视她道:“竞舟,莫非你以为——”

“本州用人,有失妥当?”

谢漼的意思就是说,让她跟着他,全苏州各地跑,搞农业、修水利。

听了谢漼这么一番话,寻真不禁有些走神。

以前,她想跟着他一同去救灾,死活不答应,现在呢……

寻真往外望了望,做贼似的,确认四下无人后,突然伸手拽住谢漼的衣袖。

不过轻轻一扯,没用多大力。

那人便被拉进了里间。

这里是临时的议事室,很小,一张长桌占据中央,周围放着数把椅子,靠墙处立着个小巧的书架,上面整齐码放着律法典籍,方便议事时随时查阅。

寻真反手关上房门,转过身来,与谢漼四目相对。

谢漼的表情有些怪,垂眸望着她,眼中似有微光闪动,眸子比方才要亮一些。

寻真压低声音,道:“你是不是忘记了一件事?”

谢漼问:“何事?”

寻真答:“你明知故问。”

谢漼负手而立,道:“方才所言,未雨绸缪,其一在用人,其二在谋远。”

“你身怀治水农桑之才,幸而遇上潘竞,他自是不会嫉贤妒能。”

“我知你无意升迁。待潘竞任期一满,若是换了旁人,那人将你功劳据为己有,踩着你的功绩往上爬,你当真甘心?”

寻真噎住,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倒是很想呛他一句,要你多管闲事!

我有我自己的节奏。

寻真:“谁说我无意升迁?”

谢漼:“以你如今政绩,任满升迁是迟早的事。”

“只我还是那句话,官场波谲云诡,若遇宵小构陷,恐生不测。”

寻真忍不住瞪了谢漼一眼。

谢漼突然拉开房门。

两人面对面站在门口,可以随时看到两旁有没有人过来。

谢漼注视她,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我若能让你重新恢复女儿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