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可惜太后,生得女儿身(2/2)

要说吕太后身上,有哪方面是半点挑不出毛病的,那也就是狠辣的政治手腕,以及老练的治国能力了。

后世人於吕太后褒贬不一。

有说吕太后残忍的,有说吕太后变態的,也有说吕太后掌控欲强、心怀不轨的。

却鲜少有人否认:在吕太后掌权期间,立於秦末废墟之中,百废待兴的汉家,確实是在有条不素的恢復元气。

若是考虑太后吕太后接手时,汉家面临的局面,已是糟糕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地步,更是让人很难不去敬佩这位饱受非议,却治国有方的“始太后”。

对於老师王陵“偷师吕太后”的提议,刘恭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

只是刘泽这件事,为刘恭带来的精神震撼,实在是有些太过骇人。

“老师的意思,学生明白。”

“_一皇祖母手腕老练,是天资卓绝,外加掌政多年,饱经歷练、沉淀的缘故。”

“学生年幼,不曾掌政,更不曾得到磨礪,自然不如皇祖母者甚矣。”

“老师不必担心。

“学生並不会因此,而自暴自弃,亦或自怨自艾。”

“只是学生在想:皇祖母如此工於心计一一略施小计,便恨不能將所有人都算计进去“学生,怕也是未能置身事外?”

如是一语,惹得王陵面色一滯,双眼本能的一眯,

便见刘恭缓缓低下头,取出怀中,那两方装有詔书的木匣。

盯著看了好一会儿,才捧上前去。

“刘泽的身家性命。”

“学生推辞了,但皇祖母却不肯收回。”

“皇祖母凭汁方侯雍鉅鹿,不过一出反间计,便拿住了刘泽的身家性命。”

“顺带著,试探了朝堂內外,有心拥立代王,亦或有意悖逆皇祖母的乱臣贼子。”

“难道学生,就不在皇祖母的算计之中?”

“这两封詔书,当真不是皇祖母,要探探学生这个少弱之君?”

如是一语,当即便让王陵皱眉垂眸,陷入了漫长的思虑之中。

低头思虑片刻,王陵又抬头,看了看被刘恭捧上前的两方木匣。

再看向刘恭,又低头思虑良久。

终於有了大概的猜测,才缓缓摇头道:“料敌从宽。”

“无论太后此举,究竟是不是在试探陛下,陛下,都当小心应对。”

“_—太后以刘泽身家性命相赐,陛下能当即婉拒,便是过了第一关。”

“接下来,陛下对这两封詔书的安排,或许,便是太后为陛下,所设的第二关。”

“將詔书存入相府、石渠阁,自然是万万不可。”

“这两封詔书,是刘泽的生死命脉,乃太后费尽心机,才艰难所得。”

“陛下亲持,亦不妥。”

一一毕竟刘泽眼下,仍是统掌南、北两军的大將军。”

“这样一个人,不该被陛下掌握生死一一至少不该被现在的陛下拿捏。”

“不能存,不能持,还又还不回去。”

“究竟如何解,或许,便是太后对陛下的考验了。”

听闻王陵此言,刘恭本就算不得晴朗的面容,应声再添三分阴鬱。

对於吕太后,又或是大权在握的君主而言,这两封詔书,无疑是无价之宝。

一如果说,大將军刘泽是一个机器,那这两封詔书,就是指挥刘泽的遥控器!

但对於如今的天子刘恭而言,这个遥控器,却是毋庸置疑的烫手山芋。

“皇祖母对学生,似乎愈发严苛了。”

“早先,皇祖母还从未给学生,出过这种无解的难题。”

闻言,王陵自是一阵抚须淡笑。

“皇帝做的题,与储君做的题,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也算是太后,在潜移默化间,让陛下逐渐熟悉治国之道。”

“一一將来,陛下君临天下,掌朝政以治元元,会经常遇到类似的状况。”

“似乎怎么做都是错的,却又不得不做出决断。”

“而且需要速断。”

“治国之难,远比太后出的这道题,要艰难许多啊———”

见王陵似乎给不出什么好建议一一或者说是不愿给建议,刘恭微微頜首,將此事暂且放在一边。

將那两方木匣重新收回怀中,思虑片刻,便问起了心中的另外一个疑惑。

“汁方侯,怎会是皇祖母的人?”

“元勛功臣百四十七侯,最不可能为皇祖母所用的,便当是汁方侯了吧?”

“怎·—.—·?”

刘恭猜的没错。

对於吕太后,將刘泽的生杀大权交由刘恭一事,王陵並非没有解决方法。

而是王陵,希望刘恭能自己解决这道难题,並得到成长。

至於刘恭这第二问,王陵,却是和刘恭一样懵逼了。

“所以,老臣才会说,太后心机深沉,恩威难测啊~”

“若是换作旁人,怕是刘泽也不会上当。”

“唯独汁方侯,能让刘泽一一乃至陛下和老臣,都坚定的將其归为『绝不会为太后所用』之列。”

“至於汁方侯,是如何为太后所用、太后又是如何指使的动汁方侯”

“恕老臣,不得其解。”

主陵如是一语,刘恭却仍不罢休。

看向王陵的目光,更是带上了满满的怀疑。

就好似是在说:老师,这是什么都不愿意说了吗?

被刘恭满带怀疑的目光盯著,王陵无奈,也只有哭笑摇头间,说起汁方侯家族的来由。

“初代汁方侯雍齿,与臣一样一一同为丰沛豪强出身。”

“太祖高皇帝微末之时,雍齿与老臣,私交甚篤,却对高皇帝之以鼻,更几次三番折辱於高皇帝。”

“每当二人爭执时,多半都是老臣出面,从中旋,才使此二人,不至水火不容之地。”

“及高皇帝兴兵反秦,先得丰邑,而后转战薛县。”

“领兵出发前,高皇帝令雍齿留守丰邑。”

“隨后,高皇帝先下薛县,於亢父县休整过后,再转战方与县。”

“却不料后方一一奉令留守丰邑的雍齿,却降了魏將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