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可惜太后,生得女儿身(1/2)

第103章 可惜太后,生得女儿身

数日后。

长安尚冠里,安国侯府。

侧院的凉亭內,天子刘恭一如往常这数日,双目无神,面容呆滯。

而在凉亭內的主座,原本还笑容满面的安国侯王陵,此刻却是笑容僵在脸上,也同样愜愜失神。

不知过了多久,王陵才如梦方醒般,毫无徵兆的回过了神。

本能的深吸一口气,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后脖颈,將竖起的汗毛都给抚平。

嘴上,方晞嘘道:“太后,心机深沉,恩威难测。”

“便是自翊见多识广一一见惯了大风大浪、兴衰沉浮的老臣,都不免嘆为观止。”

“可惜啊~”

“可惜太后,生得女儿身。”

“若不然——”

话说到一半,王陵面色不有一滯。

呆愣片刻,又莫名一阵哭笑摇头。

得亏是女儿身!

不然,別说是当今天子恭,又或是孝惠皇帝刘盈一一怕是太祖高皇帝刘邦,都要好生头疼一番!

王陵一番感嘆晞嘘,一旁的刘恭也是抿了抿唇,长呼出一口浊气。

“先帝弥留之际,皇祖母將那封任命詔书交给刘泽时,学生不曾有丝毫察觉。”

“前日朝议,也只是堪堪想起来:皇祖母先前,似乎留了一道后手,来调理刘泽。”

“待散朝过后,刘泽请见於后殿,学生也只当是皇祖母,要秋后算帐、惩处刘泽了。”

“一一甚至即便是刘泽离开后,学生,也仍只以为:皇祖母,这是拿住了刘泽的把柄。”

“从始至终,学生都没有哪怕片刻,察觉到这一切,都是皇祖母为刘泽设的局。”

“若非皇祖母主动点破,学生怕是到现在,都看不透其中利害。”

说话间,刘恭仍是双目空洞,神情茫然的模样,显然是还没从吕太后这番操作,带给自己的震撼中缓过劲儿来。

见此,明白刘恭这是受了打击一一亲身体会到了吕太后的高超政治手腕,以及自己与吕太后之间的巨大差距,王陵也只摇头一笑。

暗下,却是颇感欣慰的点了点头。

一君主年幼,为什么会导致“主少国疑”?

或许有人会说:年幼的君主,必然不会为臣下所敬畏,甚至会被臣下所欺瞒。

也有人会说,君主年幼,意味著权利必然会流失,从而使政权出现『易主”的风险。

但在王陵看来,君王年幼的弊端、主少国疑四个字最核心的来由,却並非以上两条。

而是源於:年幼的君王,大都有著雄心壮志,且急於求成、贪功冒进。

与此同时,人生阅歷的欠缺,又使得年幼的君王,必然欠缺政治经验、缺乏政治手腕。

迫切想要证明自己、迫切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与浅薄的经验、稚嫩的手腕相结合,

便会如水火不容般,激发一系列的混乱。

少年皇帝要办大事儿!

却暂时不具备办大事儿的能力,也没有办大事儿的现实条件。

臣下,也知道这事儿不好办。

偏又无法让年轻气盛的天子回心转意,把这事儿往后放一放,又或是步步为营,徐谋缓图。

那就只剩下两个办法了。

要么,哄著小皇帝。

小皇帝问起来,就说事儿都办妥了,海內昇平,天下安定,百姓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结果小皇帝当即飘飘然,还真当自己是千古一帝了,脑门一拍,又说要干更大的事.

要么,三二德高望重的老臣凑一桌,商量著把小皇帝给端了,换个靠谱点的皇室来做皇位。

除此二者,几乎没有第三种可能。

且第一种办法,最终也大概率会演变成第二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家的朝堂,才能较为轻鬆的,接受先孝惠皇帝刘盈年十五而立,却很难不担心七岁即位的当今刘恭。

一毕竟在这个时代,十五岁,已经是为人父母的年纪了。

再怎么青涩、稚嫩,再怎么少年热血、想一出是一出,也总有个度。

捏著鼻子忍几年,等过了二十岁,自然就会变得稳重,

可七岁,是个什么年纪?

且不提后世一一即便是在如今汉室,男儿七岁,也仍旧是总角之年,常人口中的『稚童!

在寻常百姓农户家中,七岁的男儿,是连锄头都扛不起来的。

能帮忙除除草、打打下手,或是给下田的父兄送个饭,就已经算是相当懂事了。

百姓农户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皇家?

连种地,都不能指望七岁的男儿扛起锄头,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去指望一个七岁的天子治理?

而在王陵看来,主少国疑四个字,並不是绝对意义的因果关係。

一一主少,未必就一定国疑,

只要年轻的君主能认清现实,明白自己就是个菜鸡,不急著建功立业、比肩三皇五帝,那就出不了岔子。

再有一位老成稳重的太后镇压朝野,避免权利流失、为外臣所掌,便不会造成『主少国疑”。

等君主成长起来,具备了一定的阅歷,拥有一定的政治经验,一切就都能步入正轨。

具体到眼下一一孝惠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三岁,只给汉家留下了年仅七岁的少年天子刘恭。

好在东宫尚有吕太后坐镇,为汉家托底。

而对刘恭这个学生,王陵最担心的,就是刘恭看不清现实,仗著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以为自己『不比吕太后差多少”了。

此刻,看著刘恭深受打击,却也显然没有自暴自弃的呆愣模样,王陵自是老怀大慰。

倒也没忘记开口,抚慰起刘恭受伤的心灵。

“得太后在,不单是我汉家之幸、天下之幸。”

“也同样是陛下之幸。”

“恕老臣斗胆,说句公道话。”

“太后掌政、治国的手腕,莫说是先帝一一便是太祖高皇帝,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甚至就连萧相国,也曾不止一次私下说:每与太后言国家大事,无不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对於天下人而言,太后善於治国,自然是一大幸事。”

“对陛下而言,重要的,却並非太后善於治国,便可以让陛下偷閒。”

“而是陛下,可以从太后身上,学到许多治国的道理。”

“等將来,陛下加冠亲政,有太后教的这些道理在,心里,也总归是能多出三分底气的。”

如是一番话,王陵说的诚恳,刘恭也面带认同的点下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