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以时间换空间(1/2)
第107章 以时间换空间
看著眼前,贵为当朝九卿、大汉梧侯的阳城延,不片刻间便哭成了泪人,一边流泪,
一边低头重复『罪人』之类,刘恭也不免为之默然。
当年之事,要说全都是阳城延的过错,显然不对。
毕竟熔秦半两、铸汉三銖的命令,是太祖高皇帝刘邦所下,並得到了相国萧何为首的整个外朝支持。
在整个铸钱环节中,阳城延,仅仅只是个操作者而已。
但显而易见一一当年之事,还是被阳城延怪到了自己的头上。
单这一份担当,就让本就对阳城延印象不错的天子刘恭,愈发欣赏起这位草根出身的少府卿。
“当年之事,也不能全然怪罪梧侯。”
“毕竟铸钱一事,乃高皇帝首恳。”
“少府,不过奉令行事罢了。”
如是一语,权当是对阳城延稍作抚慰,刘恭也终於得到机会,趁著阳城延低头抹泪,
打量起这位少府卿。
说来,这也算是刘恭第一次,见到工作状態的阳城延。
在先前,刘恭也就是在朝议之上,以及孝惠皇帝驾崩前后,见到过身著朝服,於寻常公卿一般无二的阳城延。
而今日,刘恭见到的,却是身著常服,额系粗布条,浑身上下看不出半点『九卿”“彻侯”之態,更像是一个寻常匠人的阳城延。
许是前世,也同为底层普罗大眾的缘故。
对於这种一眼看上去,就十分接地气的官员,刘恭天然便有一种好感,
就好像眼前站著的,不是封建时代万恶的高官、贵族,而是一个敦厚的工匠大爷。
见阳城延仍旧低头垂泪不语,深深沉浸在悲伤情绪中,久久不能自拔,刘恭也不由稍嘆一口气。
再次低下头,看向手中,那三枚各具特色的半两钱,也不管阳城延有没有心思听,便自顾自道:“一枚秦半两,含铜至少八銖。”
“而汉半两,含铜不过半銖余一一成色差一些的,甚至可能都不足半銖。”
“熔一枚秦半两,得铜八銖,用於铸汉半两,至少也能得钱十五枚。”
“一熔、一铸,眨眼便是一钱变成十五钱。”
“天下的钱一夜增多十五倍,財、货却並未增长,物价,自然就会暴涨十五倍以上。
“如果是最初,由少府所铸,含铜量达到二成、成色勉强够看的汉半两,倒也能让天下物价,在十五倍、二十倍於原价的位置稳住。”
“坏就坏在成色、重量本就很差的汉半两,又被民间私铸为成色更差、含铜更少的荚钱。”
“若是算下来,熔一枚秦半两所得之铜,怕是够铸三五十枚荚钱不止?”
说著,刘恭嘆息著摇摇头,再次用手指夹起那枚钥匙圈。
“更有甚者一一反正汉半两,看上去通体泛铅色,肉眼根本看不出是否含铜。”
“未必就没有极度贪婪者,索性也不用铜了,直接铸铅钱。”
“於是,本为天下人所接受的钱幣,也就不再为任何人接受。”
说完这些,刘恭也终是长呼出一口浊气,陷入了一种莫名哀沉的怪异情绪之中。
钱,也就是货幣这个东西,在后世金融从业者的巧舌如簧下,被形容成了无比复杂的东西。
什么价值度量工具、金融贸易工具,什么市场流通媒介、財富保存手段之类一一生怕普罗大眾听得懂。
可说到底,货幣的本质,仍旧是以物易物。
如当今汉室,以铜钱作为主要货幣载体。
那铜钱,为什么能『值钱”?
因为铜是贵重金属,本身就值钱。
用铜钱去购买货物,本质上,是用本就值钱的铜,去换別人同等价值的货。
封建时代的货幣,如铜钱、金饼、银元宝等,都是同样的逻辑。
即:货幣价值,源自於货幣本身,所含贵重金属的价值。
那后世的纸幣,又是个什么情况?
其实,也还是一样:以物易物。
比如十九世纪中期的美金,us刀乐一一不过就是一张纸而已,凭什么值钱?
因为在当时,为世界各国所认可的布林顿森林体系下,美金的本质,其实是黄金兑换券。
一张美金纸幣,可以隨时在美丽国的任何一家银行,换取定量的黄金。
所以,值钱的不是美金这张纸,而是这张『兑换券”,能兑换回来的黄金。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以美金购买货物,仍旧是以物易物,以贵重金属,换取有价值的货物。
只是贵重金属不便携带,才在公约性质的布林顿森林体系下,被替换成了方便携带的纸质兑换券。
后来,布林顿森林体系崩塌,美金仍旧能为全世界认可其价值,则是因为这时的美金,又成为了『石油兑换券”。
类似的情况,在华夏封建歷史中后期,其实也存在。
银票,也同样是出於方便携带、储存的客观需求,而出现的贵重金属兑换券。
明百了这些,其实就不难得出结论。
钱幣的购买力、价值,从来都不取决於“面值』。
如一枚铜钱的价值,便取决於这枚钱含有多少的铜;在当时的市场供需关係下,这些铜又能换回多少东西。
一枚秦半两,面值十二珠,虽然只含铜八铁半,但天下人也能在强权压迫下,勉强接受其价值十二銖。
但一枚汉半两,面值虽同为十二銖,含铜量却只有半銖!
实际价值不到面值的半成,天下人再傻,也不可能认可其『十二铁”的购买力。
是,你刘邦贵为天子,富拥天下,俺们老百姓不敢跟你硬刚。
但对於你『直半两”的三株荚钱,俺们也不是没办法。
汉半两的铜含量,为秦半两的二十分之一,那俺们把物价,抬高到原先的二十倍不就好了?
但正如刘恭方才所言:坏,就坏在这汉半两,並没有在重三株、含铜二成的地步打住民间无止尽的熔铸,让汉半两的成色越来越差,最终,甚至极有可能发展出了只含铅,不含半点铜的铅钱。
於是,钱幣彻底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市场秩序轰然崩塌“臣至今,都还是不能明白。”
“—一高皇帝,起於草莽,毕生征战,不明白钱制於宗庙、社稷的重要性,也情有可原。”
“但萧相国,可是谋国之臣吶?”
“为何萧相国,也没看出这『汉半两”之弊?”
“臣要劝阻高皇帝时,萧相国,又为何要阻止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