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整修汴渠(2/2)

表达了对羌乱的极度不安。

寇淑认为羌人一边放牧,一边耕地,既有足够的人口,又有凉州优良的战马,偏偏凉州地域广阔,羌人活动空间非常大,汉廷哪怕有火器,想迅速平定羌乱並不容易。

寇淑並不看好邓鷺、任尚速战速决的想法,她告诉寇鰲,若是邓任战败,他千万不要主动请缨前往关西,除非朝廷改变短期內平定羌胡的思路,否则谁让都不行。

寇淑说一旦战爭长期化,汉廷以胡治胡的战略必然会被反噬,北方的鲜卑、匈奴,甚至於乌桓都不会安分,而相比於羌人,这三家实力更强,所以她要求寇鰲要做好出现叛乱,立刻出兵的准备。

而对胡人的战略思想,寇淑认为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这就大规模扩充汉军,並修建一大批城堡,派驻携带火器的汉军驻防,並用骑兵机动援助,一步步封锁羌人各部的活动空间,然后调集重兵,一一击破,但这也意味著战爭长期化和巨大的物资消耗。

寇淑认为必须有底线思维,朝廷根基在关东,所以必须修建南北运河,同时要在北方多建设几个港口,未来一旦战事爆发,汉廷不仅可以通过运河补给,也可以通过海路补给——

寇淑还要求寇魔在关东粮城多下一些功夫,这个城市沟通东西南北,未来很可能是关东的中心城市,寇氏家族可以建立一个分支。

而对於关西,重点是长安,寇淑认为汉廷的重心是控制关中、汉中到蜀地,凉州一带未来朝廷可以搞分封加公司,以凉制凉寇鰲看完信,惊讶得不得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女儿竟然对凉州的形势这般不乐观,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连续三年大灾,偏偏又遇到战事,不管是朝廷北方的府库还是少府的府库都差不多了,大汉的依靠是淮地的粮食。

每每想到这些,寇鰲都忍不住想起女儿的贡献,若不是女儿发现了永元稻,又会同张禹推动在南方屯垦,淮南每年可以发几百万石粮食北上,又可以接纳大批流民,他都不知道大汉这一波怎么扛过去。

寇鰲巡视完了大梁废城,非常满意,废城残余的各种建筑物资不少,完全可以用来修建仓城地基,同时可以沿著废弃的河道开闢一条支流,挖出来的泥土可以就地烧成砖块,

如此不仅修建了河道,建设成本也大幅度下降。

不过要想建设仓城,乃至於未来扩建为东西南北的交通中心,就不得不考虑黄河水患的影响,万一大水泛滥,那麻烦就大了,所以寇鰲开始巡视起汴渠,但巡视一番后就相当皱眉。

黄河下游非常容易泛滥,所以王景在被汉明帝委任为治河负责人后,开始了深入调研,作为水利专家,王景明白治理黄河最有效的方案是引入另一条河流,將多余的河水引流。

不过黄河泥沙量过大,很容易导致河床抬高,到了东汉年间,过去的几条黄河支流不適合此方案,如果修復,需进一步加高河岸,成本高昂。

所以王景转向寻找新的支流,最好是当年黄河流过的,但现在已断流,这將使他能够利用现有的河道,引黄河河水,从而解决问题。

王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考察,终於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那就是汴渠,汴渠除了符合以上优点以外,还直接连通淮河,即使黄河泛滥,多余的河水可以通过汴渠直接流入淮河,大大降低了黄河水患的发生可能性。

不过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必须確保黄河在汴渠的流量恰到好处,万一黄河水量过多,导致汴渠及其周边地区发生水患,后果將不堪设想!

王景创造性的提出了“分段水门法”,即在汴渠和黄河的接口处,修建了一道道水闸,如果黄河流域的水超过汴渠承载上限,就放下水闸,让汴渠休息一会儿,反之,如果黄河下游水量过大,则打开水闸,让黄河水更多的流向汴渠。

同时,当水位降低时,可以放汴渠的闸门,將河道排空,方便清理河床,只要每隔几年清理一次汴渠,保持河床的清洁,有助於防止河床抬高。

王景的办法保证了黄河多年没有出现大的泛滥,但隨著南方的不断开发,汴渠的漕运功能越来越重要,过去设想的几年清空一次,慢慢不太现实,所以现在汴渠的河床已经抬高了不少,这不仅影响到黄河泄洪,也影响到漕运。

尤其是过去两年,黄河年年大水,汴渠分洪的结果就是汴渠出现了不少淤堵,所以巡视一番后,寇鰲意识到必须要清理河道,而此时恰恰也有清理河道的可能,由於天气变冷,汴渠到了十一月之后就会结冰,冰冻期大概有两到三个月时间。

此时全线整修一番,明天开春,不仅漕运运量会提升,而且黄河即便泛滥,也不至於出现大灾,可谓一举两得,所以寇鰲上书建议整修汴渠,同时提议以工代賑,汴渠周边地方的百姓出钱,朝廷再出一部分钱,招募流民整修河道,如此也可以安抚流民寇鰲的奏章到达洛阳后,邓绥看到后,相当无奈,寇鰲的奏章说得很清楚,必须修,

不修不行,但这又需要钱,难不成真得要发行国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