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財政难(2/2)

而批红组的观点也无可挑剔,关东调兵太大,財政吃不消了,而且对付羌乱必须用骑兵,光靠火器根本不够!

面对越来越多的爭论,最后没办法,调整人事,黄香先被拜为司空,然后被拜为司徒,黄香做过很长时间的尚书令,在尚书台有很多旧部,又和寇氏关係很好,黄香成为了汉廷的核心人物,他搞出来的票擬和人事安排往往能够让各派满意。

不过黄香与邓氏颇有矛盾,他是和帝赏识的尚书令,邓氏执政的六年,却只能做太守,不能入朝,他当然有怨气,所以在他的推动下,借上计问题,迅速调整了一些人·—·

不过人好调整,財政问题就很难解决了,在寇淑的教导下,刘胜已经搞清楚大汉各个园林的重大价值,別看都空著,但都是重要的賑灾手段,若是遇到天灾人祸了,园林中的动植物可以安抚流民,不至於作乱。

但几年天灾人祸下来,大家洛阳城外的各个园林都是被临时安置的流民,朝廷动员了一批人南下,但又来了一批,继续满满当当的!

这两年,朝廷已经安排了大批流民南下,流民南下时,寇淑也做了一些抽查,他们大多在原籍有土地,评估差不多有二十多方顷土地。

按理说那这些流民在原籍的土地就应该收官为公田,寇淑也以此为由,询问各郡上计吏为什么朝廷公田不增反减,这些地难道飞走了吗?你们到底是怎么度田的?

那些个上计吏被问得满头大汗,不知道怎么回答,皇帝知道后,心情也相当不好,他有心加大度田力度,把这些土地给挤出来,却被寇淑挡住了,现在对西羌还在闹腾,贸然度由,若是引发了关东叛乱,怎么办?

寇淑的建议还是刷新吏治,使用一些比较廉洁的官员,儘量挤出一些官田,

等到西羌战事平定或者说觉得决定性胜利,朝廷可以抽调一部分军队东归,再加大度由力度,到时候有叛乱也可以镇压,皇帝无奈接受。

但等他把注意力放到西羌,想著儘快除掉那个羌人“皇帝”时,皇帝又发现元兴七年发动大规模攻伐,彻底解决问题,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虽然元兴六年收成还算不错,但也要分地方,由於兵荒马乱严重影响了农业收成,加之各种抽调壮丁,关中地区去年严重歉收,到了春天,不少关中流民跑到了洛阳,朝廷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派人賑济。

皇帝一开始还想用老办法,动员这些人南下,不过被寇淑阻拦,关中人口不多,各种荒地不少,那边的问题是人太少,不是土地不够,所以这帮人若是不回去,大军的后勤怎么解决,所以哪怕这些人不愿意回关中,也得想办法安排回关中.—.

寇淑的建议是由朝廷组织关中二十方驻军搞军屯,组织这些流民搞民屯,同时鼓励商屯,一边往关中运粮,一边就地组织生產,儘可能提升粮食產量,爭取积累个两年粮食,然后再对羌人发起总攻。

皇帝深以为然,但围绕著谁做这件事有些爭议,寇淑建议让自己的父亲驃骑將军寇,持节坐镇关中,一边坐镇防御,並组织屯垦,一边以擅长骑兵的耿夔、寇坚率领精锐骑兵,不断攻击羌民,让羌民没办法生產,以汉家的人力物力,只要熬上两年,羌人必然崩溃!

为了更方便寇的工作,寇淑建议临时设置右司隶校尉,以震潼关以西的官员,所以寇的新职务应该是驃骑將军、领右司隶校尉,都督雍、凉州诸军事。

皇帝大为震惊,对匈奴的战事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寇威望大增,有这么一个强有力老丈人,皇帝彻底坐稳了位置,也对寇的及时胜利十分感激。

虽然有一些大臣认为寇处置不当,灭亡南匈奴后,谁来守边?光靠五千多汉军,还有剩下的老弱病残扛得住鲜卑和北匈奴吗?

但皇帝在意的是这场胜利巨大的政治意义,他打算拜寇为大將军,浓重迎接,让寇赶紧回来辅政,压制住朝中爭论,没想到寇淑不仅不同意老丈人为大將军,甚至不让寇回京,让他直接转到关中坐镇!

皇帝表示不理解,寇淑则有三点理由,一是大將军权力太大,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设立的好,现在驃骑將军和左將军辅政这种局面不是挺好吗?为什么贸然打破呢?为寇氏的未来著想,还是不要拜大將军的好。

二是事实证明,羌乱很难平定,要想解决这场大乱,必须用有威望,且得到皇帝信任的重臣处理,必要时可以先斩后奏,满朝上下,除了寇找不到第二个人!

三是寇淑不看好自家老爹,他认为寇耳根子软,皇帝希望他能够压制住朝中的种种问题很可能落空,相反他很可能左右为难,还不如让他去关中坐镇!

在寇淑眼中真正能干的不是自家老爹,他认为內有黄香,外有虞谢,老爹就是坐囊的角色,现在长安更需要他!

寇淑建议等待自己父侯哪一天身体不太好了,再加封为大將军,並绘图云台,到时候可以用最高的礼仪处理身后事,享受最高的身后名这番话一出,皇帝那是感动得不得了,自己这个媳妇不仅能干至极,可以帮他做太多事情,还能压制寇家上下,不让他们危害朝廷的未来,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皇帝愉快得接受了寇淑的建议,在攻火南匈奴的消息传来后,给寇加封了三千户封地,封地达到了九千户,同时给予了政治上的升格,开府仪同三司,命令寇不必回京,率部直接前往长安坐镇即可!

寇鰲转往关中坐镇,除庞雄被留在匈奴旧地,担任护匈奴中郎將以外,寇手下的大將耿夔、寇安,虞翊也跟著过去,再加上目前在雍凉的梁懂、班雄、马续等人,帝后都相信即便不能迅速打垮羌人,也可以稳定局势,並通过屯田解决不少粮食。

但即便关中的损耗减少,財政还是入不敷出,以至於皇帝惦记上了邓氏,想著新野君赶紧死,到时候邓家兄弟就会被赶到封地,他可以逼著邓氏兄弟献上封地財物·

寇淑对此也相当头疼,她此前想过搞铜板,但目前发行铜板的工艺不成熟,

如果是按照汉武帝的搞法,铸大钱阻力很大,因为王莽同志的前车之鑑犹在,东汉歷代君王都不敢再搞货幣改革,小皇帝立足未稳肯定不能这么干!

而在章帝元和年间,因为要对付匈奴,各种开销大,出现了通货膨胀,採纳尚书张林的建议,推行以布帛为主要实物货幣,以减少金属货幣的流通数量,达到遏制物价的目的。

所以面对府库空虚,寇淑想了想,除了借钱以外,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明確全国推广种植,农民家中有5-10亩田地的,要种植桑、麻、各半亩,10-

20亩,要种植桑、麻、各一亩,以此类推,儘可能增加经济作物的生產,以缩小钱幣的使用。

二是大汉府库中还有不少金银,她入宫后,先帝也赏赐了大批黄金,还有太后那边也有不少黄金,把这些黄金收集起来,打造金银幣。

不过此时市面上的黄金白银波动比较大,所以少府需要在洛阳金市设立一家钱庄,敲定一个兑换比,然后进行一些兑换,把死钱变活钱,同时鼓励民间把金银拿出来做交易,以后少府就儘量储存黄金白银·

皇帝愣住了,“这些黄金都是朝廷的聘礼,如何能够打造金银幣?”

“事急从权,还是江山社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