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良臣(2/2)

“本地民间多有农俗谚语,小满十八天,麦熟一晌间。”

“芒种忙,三两场。”

“五月黄风割麦天。”

“具体还是以田地里的庄稼涨势为主,看情况收。”

“先去帮信阳种了水稻,然后去东边收麦,东边收完去北面,北面收完去南边种豆,种完豆子再回去旁边信阳收稻,再去北面收豆子种麦,然后就可以回去洛阳了。”

柴伯施笑道:“这跑来跑去的,甚是辛苦啊。”

李唐卿辩解道:“干活时候男人一天二十文钱,不干活的时候五文钱,女人小孩干活的时候十文钱,不干活的时候五文钱,一家两口一天干活三十文钱,不干活时十文钱,行军赶路按照干活时算。”

“今年小米小麦四五文钱,豆子一斤三文钱,一天吃吃饭七文钱足够了,多干活攒点钱,二十多文一斤的牛羊肉也能吃上两回。”

柴伯施知道李唐卿说的没错,举起杯道:“干!”

“干!”李唐卿举起杯子敬酒。

两人都一饮而尽。

什么汉人山农人,谁舍得给大家好处,谁就是好人。

执政体系稳固,体制内会出奸臣,也会出忠臣。

大家都是一条船混的,只要这条船不漏水,还存在一定的凝聚力,就不会缺少自发维护的船员乘客。

北极武进了洛阳后善待百姓和士卒,减免赋税徭役,以工代赈。

做事情亲历亲为,遇到战事自己出去快速解决,以极小的粮草消耗带回诸多战利品和俘虏。

治水耕作,鼓励百姓安居乐业,对生育子女提供额外的粮食补助,广发救济粮和买菜钱。

用人唯贤,不在乎出身和家事。

对各类案件进行彻查,让不少人沉冤昭雪。

慎重下罪,禁止严刑拷打,不随意杀生。

开疆拓土抵御外族入侵,对有功之臣不吝赏赐,委以重任。

提前安排好身后事情,防止死后天下大乱,内斗不止。

生活节俭,不挥霍民脂民膏,也不大兴土木折腾百姓。

相比起西蜀王和南朝皇帝,北极武无疑更值得投靠。

从南回来的不光有文书墨一家,还有不少在南朝受到酷吏压榨的南朝百姓。

信阳在淮河西部南边一点,而在淮河和长江之间的大片区域,如今的庐州扬州等地正在开始自治。

武朝不想管,没时间管这些人。

文朝想管不敢管,怕惹出外交事件,但是偷偷摸摸的派人暗中收税。

这些地方都被南朝军队祸害过,又被文朝卖给了武朝,如今武王让他们自治,过起不用交税的日子,自然不想回去南朝。

酷暑炎炎,麦子金黄。

在一百多万人的努力下,黄淮省的三百多万亩麦子陆续入库,存进了粮仓。

因为冬小麦的麦种不够,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种的粟米和酿酒的高粱,用途广泛的麻。

南方则是种豆子和芝麻,还有大片大片的荞麦牧草。

冬小麦需要大量留种,春小麦留了固定的粮种后就直接拿来吃了。

如今粮食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但是肯定饿不死。

大量豆子粟米大米春小麦,还有大量干活类似的牛肉马肉,已经能让大部分穷人吃的比以前好了。

新粮入库,旧有的粮食卖给外面百姓,伴随着大量南下的麦农回到洛阳附近的县镇生孩子,这些人大半年也挣了四五千文钱。

一百零三斤粟米四百文钱,配着更便宜的豆子一起吃,一家三口的饭钱也就三四千文钱,而且打工不需要交税,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

随着大量文官搬去了郑城,洛阳城变得更加热闹了起来。

城池内外修了大半年的水利设施,大量工人和农民开始进城购买各种东西,每次都会买一份报纸回去看看。

“山农日报!山农日报!武王有令禁止杀婴,杀婴者死!生女婴者养大到三岁,赏钱三千文。”

“山农日报!山农日报!武王陛下有令,明年外出务工者,继续免税,明年所有工作所得工钱提升十分之一,不论山农人还是汉人,劳动所得提升十分之一!!!”

两个大辫子的四九八开心的大喊,她要涨工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