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使者 1(1/2)

第164章 使者 1

王明允农历四月份得到命令,五月时才带着使者团到达长江南岸的金陵城。

这里依旧是南朝的地盘,不过在城门口已经有北朝的人在等着。

王明允乘坐的轿子被轿夫们轻轻放下,在仆人打开帘子后,穿着一身大红袍官服的王明允走出去。

同样穿着文朝官员服饰的李唐卿走了过来。

金陵城属于长江以南城市,而且是作为军事重镇存在,拥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守将吴江迅速为过来的大官介绍双方。

“王尚书,这位是武朝新任命的扬州太守李唐卿大人。”

王明允见状客气道:“李大人,幸会。”

李唐卿也勉强的客气道:“王尚书客气了,圣上命我前来协助渡江之事,也商量一下今后两岸协作的事情。”

“好。”王明允显然提前就知道这些事情。

双方开始进入城中详谈。

在进入原本应该重兵镇守的金陵城后,王明允发现不论是守将还是站岗执勤的士卒,甚至是一些监督这边的文官都没有对李唐卿进来这个事情有什么奇怪的。

也没有堤防和警惕。

李唐卿的手下里有穿着正规山农服的山农军,这些人一到夏天就喜欢穿布鞋衬衫长裤,留着一把手抓不住的短发。

几个官员进入坐下,很快有人上茶。

等下人走后,王明允才不好意的说:“这次本是三月平了叛军就要出发了,后来了点时间抓捕叛军家眷,又从各地筹备了不少礼物,这才拖到今日。”

李唐卿知道北极武的态度,回答说:“圣上与文朝乃是兄弟之国,兄弟有难自然应该相助,从年前开始我就被圣上派到了扬州处理垦荒耕种之事。”

“从文朝私自过来的人,虽不会处死,但也不会放入中原地区惹是生非,圣上是念及江南百姓因为天灾缘故,就发了善心让他们在扬州先住下,也省了给南方添麻烦。”

“这些人不会当成山农人看待,也不享受和原来汉人一样的待遇,圣上只是代为管理,每个在江北种地的文朝汉人,都要缴纳一石粮食给江南朝廷,圣上将其称作是家乡税。”

“从去年酷暑大灾到如今,扬州约有四十万北上百姓,去除一些老弱,今年秋收后会从扬州运粮二十五万石给临安府。”

王明允没想到北朝这么搞,明明都跑去武朝当奴隶了,竟然还要给文朝交税?

这对文朝是好事情,王明允自然不会拒绝。

“武王真乃仁义之君!”王明允好奇道:“听闻蜀中归降了武王?”

李唐卿回答说:“确有此事,蜀王也是仁义之人,为了蜀中百姓和山农人过上太平日子,上月就主动从蜀中来到洛阳,将蜀中地区收拢为西南省,辖云贵川三州之地。”

“蜀中百姓也享受和中原地区一样的待遇,都称山农人。”

王明允见几百万蜀中百姓成了山农人,就问:“那现在武朝还有多少汉人,多少山农人?”

李唐卿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的心中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又无法说出来。

说出来,就是不正确,就会引得所有汉人和山农人攻击他。

“山农省,平原省,西南省,黄淮省大部分都是山农人,原来的山农人并不多,只是圣上宽宏大量,认为山农人与汉人同宗同源,就淡化了这里的区别。”

“只是有些顽固文官总是用汉人规矩劝说圣上,惹怒了圣上就把碍事不愿意融合的汉人都放在了一个城里管理一城之地。”

“如今三公六部,文武百官四千余人管理一座十万余人的小城,半数之人都是官宦家属,妻妾亲戚,又都是不事生产,不分五谷之人,每月就是依靠武王的俸禄过活,除了会吟诗作对妄议朝政外,半点事情也干不成。”

“圣上不允许这些人穿山农人的衣服,吃山农人发明的饭菜佳肴,使用山农人的农具,写山农人的文字。”

“上个月,连报纸都断了。”

李唐卿露出叹息的表情。

并不是三公六部反对山农化,是李唐卿上次拿一点小事情挑起山农人和汉人的矛盾,再加上文书墨等人鼓动北极武出兵,群臣试图给北极武制造压力。

当时在场的几个万户都没有参与这种不要命的事情,和许多千户一样都低调的厉害。

事后证明是对的,武王没有要那些人的命,不是不能,只是觉得这样处罚更解气一些。

李唐卿作为罪魁祸首,如今只能在扬州这里低调的干活,也不提什么主持公道的事情了。

这次事情也让李唐卿成长了不少,知道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大局观。

也让李唐卿对北极武这个人,有了更清晰准确的认知。

武王并非善类。

他只是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真的为了百姓着想。

他觉得以工匠和农户为主,觉得这样对,那就会继续做这种事情。

觉得山农人是一种认同,而不是血脉和习俗认知。

反对他的人,不论是山农人还是汉人,杀起来绝对不会犹豫。

大义捆绑不住这位智慧过人,也勇武过人的圣主。

王明允对如今的武朝缺乏更直接的了解,借着下人们上菜倒酒的时候,又开始和李唐卿进行攀谈。

“听闻文朝已经四五年没有交过税了,国库的钱够吗?”

李唐卿知道这人是在探听情报,出于希望南朝好一些的想法,就如实回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