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使者 1(2/2)

“确有此事,今年相助了文朝之后,国库依旧是有五百万两盈余,如今国库金子不知道多少,银子还有千万之多,铜钱上亿贯。”

同桌的武将和文官太监听到后,都觉得不可思议。

太监李忠询问:“都不交税了,怎么还有那么多钱银?”

李唐卿如实回答说:“只是种地和当兵干活的不需要交税,平常商户都是要交税的,尤其是山农人。”

“街上的铺子大部分都是山农人经营,每店按照配额提供货物,卖了多少都有数,交税也都清楚。”

“妓院是固定税,开门一晚交一晚的税,再有就是国营的盐铁税,除了工人工资外其余都上缴国库。”

“朝廷组织人去耕种,农场产出的粮食卖给百姓,百姓又种粮食收粮食,做衣服养鸡鸭,平时多安排各种事情给他们干活赚钱,有了钱就知道买柴米油盐酱醋茶。”

“平时吃水也要钱,水多了,吃水就便宜,天气不好大旱的时候,水价就上涨。”

“看似是不需要交税,实际上处处都是钱的地方。”

王明允疑惑道:“那不就是除了没征田税,其余和文朝都一样吗?”

李唐卿原本是要给文朝透露消息,心中隐约对武朝有一些不满。

但是听到王明允的话,突然就清醒了过来。

武朝至少是真的减税了,真的减轻了千万汉人的赋税,让千万人能吃饱穿暖过太平日子,也没有故意欺负汉人。

北极武更是把汉人和山农人都一视同仁,就算是讨厌一些汉官,也没有迁怒过平常汉民。

顶多是征朋友税家乡税让下面人有点记性。

而文朝是真的不把底层人当人看,赋税越来越重。

“文朝其实也可以免税。”李唐卿提了建议,“免税能让不少人都感念皇恩。”

王明允微笑说:“已经免了,圣上去年时就免了所有举人家的赋税,朝中大臣和功臣也都有赏赐。”

“此番叛乱时有不少大臣做了不理智之事,圣上也都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只处理了一些矿工叛军乡间恶民,抓捕了这些人的家人乡人送给武朝处置,务必严加看管,惩治这些刁民。”

李唐卿这一次彻底失望了,本来国仇家恨都放下了,还是希望南朝人能振作起来,但如今却清楚这就是天命。

不是李唐卿一个人会这么选,其他人早就做了最合乎情理的选择,而不是陪着南朝人一起死,给南朝人当奴隶。

酒过三巡,王明允询问说:“我这次带来了两万多俘虏,男人一万多,剩下的女人孩子,这边打算怎么处置?”

李唐卿回答说:“山农人会安排去扬州干活,都是做一些苦力活,挖矿晒盐种田之类的。”

听到晒盐,王明允立刻抓住了关键。

“武朝的盐还不够吃?”

李唐卿回答说:“山农省有晋城盐池,平原省在渤海湾有长芦盐场,胶东半岛自古以来也是产盐区。”

“黄淮省之前盐够吃的,就没有在海边再开盐场,如今虽然得了蜀中井盐,但是东西两千余里运输不便,就打算把淮河盐场收拾一下,扬州主要还是漕运用,主要从扬州东北的盐城县取盐。”

“这样就近取盐,省了长途运输的人力物力,价格也能便宜下来。”

王明允点了点头。

海边都是海水,但是盐场需要气候地利,太靠近入海口的地方因为淡水入海,含盐度太低。

北方气候好,不经常下雨,还有广阔的沿海滩涂地可以用来晒盐,效率和成本都低于煮盐。

目前最大的几个盐场都已经落入了武朝的控制。

王明允笑着说:“江南苏浙地方也都在造盐,你们那里一斤盐多少钱?”

李唐卿也有对账的兴趣,如实回答说:“一斤盐五十文钱,今年粮食丰收,一斤麦四文钱。”

王明允同样熟悉物价,“我们那里一斤四十文钱,米价因为这两年时候不好,现在一斤米从年初的千文钱,降到了二十文钱,麦子价格因为武王送来了不少粮食,一斤十文钱。”

“等明年米价就平稳了,最近朝廷也在鼓励农桑,圣上认为武朝乃是兄弟之国,愿意把军费用来采购北方的粮食铁器,结万世之好。”

王明允举起酒杯,李唐卿也举起酒杯干杯喝酒。

白酒入喉,王明允呲了一口气,叹道:“这酒甚辣,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喜欢这酒。”

李唐卿笑道:“王尚书有所不知,这山农酒是用麦子酿造的烈酒,一百斤麦只能造出四十斤山农酒,主要是劳累后喝酒解愁。”

“此酒容易醉,北方胡人甚爱此酒,尤其是入冬之后在家无事就喜欢喝酒,一坛酒可以换四五两银子。”

“契丹人也喜欢这酒,那里天寒地冻,需要喝酒暖身子,经常会派人绕路从草原到武州买酒和粮食,多用女人和药材换,圣上和他们做生意,称他们为辽人,他们自己也称呼自己是辽人了。”

李唐卿笑了笑,心中悲苦寂寞或者有烦心事的时候,这种容易醉人的酒就像是产生痛感的刀子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王明允听到后大感神奇,旁边武将跟着劝酒,于是就又喝了一盅。

“哈哈!果然几杯酒下肚,就有些不清醒了。”

王明允醉的很快,这酒确实是上头。

李唐卿也没有说什么,看着桌边高兴喝酒吃菜的文官武将还有宦官,也微笑又喝了一盅。

坏处都说了,却也喊不醒人。

一场酒局散后,几个醉醺醺的文臣武将都回去睡觉。

李唐卿站在城墙上,看着对自己完全不防备的文朝人,不禁露出了苦笑,紧接着在城墙上吐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