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孔明治蜀,安抚南中(2/2)
“他不仅没有与东吴断交,反而派遣使者,前往武昌,代表蜀汉祝贺孙权称帝!”
张飞见状,刚压下去的火气险些又冒上来,却被关羽一个眼神制止,只得咬牙切齿地低声骂道:“真是气煞俺也!”
“孙权闻讯,大喜过望!”
“他深知,在北方曹魏政权的巨大军事压力之下,来自西面蜀汉的支持至关重要。”
“隨即,孙权当机立断,决定与蜀汉升级盟约。”
“两国君臣一同登坛血为盟,对天郑重发誓:戮力同心,共討魏贼,同奖王室,光復汉统!
若有二心,神明共弃!”
旁白声在此刻变得深沉而富有哲理,仿佛洞穿了千年的时光:
“在一个真正通达的政治家看来,所谓的意识形態立场,在很多时候,往往需要服从於更为残酷的现实利益考量。”
“诸葛亮此举,正是为了蜀汉政权的生存与后续发展。”
“面对空前强大的曹魏帝国,弱小的蜀汉唯有与东吴紧密联手,方能勉力支撑,图谋將来。
眾人听著这番冷静而深刻的剖析,皆是陷入了沉思。
尤其是刘备,他深知创业之艰辛,守成之更难。
诸葛亮在他身后所做的这一切,无不是在为那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爭取宝贵的喘息之机,延续汉室的一线生机。
他不禁看向身旁的诸葛亮,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愧疚。诸葛亮感受到主公的目光,微微頜首,
示意自己无碍。
他心中却在想,若非有德远的天机示警,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都將如履薄冰。田信在一旁观察著眾人的神色,心道:
歷史的沉重感,即便是英雄人物,也难以轻易承受。但正因如此,改变歷史才更具意义。
墙壁上的画面陡然一转。
映入眼帘的,是山川险峻、林木葱鬱的苍茫景象。
旁白適时介绍道:
“三国时期,整个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部地区,都隶属於蜀汉政权,被后世史家统称为南中地区。”
“南中地区地势复杂险恶,自古以来便世代居住著眾多的少数民族部落,民风彪悍。”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大乱,中央政权对南中等边远地区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几近於无。”
“地方官吏大多腐败无能,贪婪暴虐,对各少数民族部落横徵暴敛,搜刮无度,导致民怨沸腾,反抗此起彼伏,从未停歇。”
“一些地方豪强趁机煽动叛乱,勾结异族,企图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刘备当政时期,南中局势曾一度有所好转。”
“但在他病逝之后,益州大姓雍间、柯太守朱褒、越夷王高定等人,再次趁著蜀中空虚,
勾结串联,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南中局势瞬间发发可危!”
刘备听到此处,眉头紧锁:“南中不靖,实乃心腹之患。若无稳固后方,北伐大业更是无从谈起。”
“此时的蜀汉,北面要承受来自曹魏政权的沉重军事压力,南面又突发豪强叛乱的燃眉之急。”
“南中之乱若不能迅速平定,蜀汉將彻底陷入两面受敌的绝境之中。”
“为此,诸葛亮在稳定內部,与东吴重修盟好之后,毅然决定亲率大军,南征平叛!”
画面之上,出现了诸葛亮目光坚毅,率领著装备精良的蜀汉大军,浩浩荡荡向南进发的壮阔景象。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並非一味强调武力镇压,而是採取了攻心为上、恩威並施的怀柔策略。”
“其中,最为后世之人津津乐道,广为传颂的,便是那『七擒孟获”的传奇故事。”
“建兴三年五月,诸葛亮大军渡过瀘水,深入瘴气瀰漫、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与叛军首领孟获展开了殊死激战。”
“孟获其人,在南中地区的夷、汉各个部族之中,颇具威望,一呼百应。”
“诸葛亮深知,若要彻底平定南中,使其长治久安,就必须让孟获这样的人物从心底里真正臣服。”
“於是,便有了那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將其释放的千古传奇。”
“最后一次,当孟获再次被擒,已是黔驴技穷,再无丝毫反抗之力。”
“诸葛亮依旧下令,要將其释放回去。”
“孟获终於被诸葛亮的胸襟与诚意彻底折服,当场拜服:”
“『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看到此处,张飞忍不住嘿了一声,粗獷的脸上闪过一丝由衷的讚许:
“这孟获倒也算条汉子,硬气得很!被军师抓了足足七次才肯服软!”
“不过军师这法子,確实比俺老张的鞭子管用多了!俺服气!”
“不战而屈人之兵,高明!实在是高明啊!”
马超亦是深以为然,他久在西凉边,深知与异族打交道之艰难。
诸葛亮此等收服人心的手段,在他看来,已然臻至化境,令人嘆为观止。
旁白声悠悠响起,带著一丝讚嘆: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辉煌胜利,並非偶然。”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平定南中之乱,其关键在於,他贏得了民心,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民眾的广泛欢迎与鼎力支持。”
“史书记载,建兴三年春,诸葛亮正式开始南征。”
“至当年秋天,南中四郡的叛乱便已悉数平定。”
“其进军之神速,平叛之高效,令后世史家无不惊嘆。”
“收服孟获之后,南中各个部族纷纷归附。如今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民中,至今流传著他们的祖先曾与诸葛亮立下盟誓,生生世世为蜀汉镇守边关,永不叛乱的传说。”
画面上,出现了现代佤族人民的生活景象,以及他们口耳相传的关於诸葛亮的故事。
一位佤族老人用带著浓重口音的汉语说道:
“诸葛亮,他教我们怎样种田,怎样选谷种,把种子管好,让我们能吃饱饭———”
刘备看到此处,眼中已是异彩连连,他转向诸葛亮,声音中充满了感慨与欣慰:
“孔明啊孔明!你这七擒孟获,攻心为上,安抚南中,教化於民,实乃千古良策!”
“比之备当年,不知高明凡几!”
“若天下皆能如此,何愁蛮夷不服,何愁人心不向汉?”
诸葛亮微微欠身,谦逊道:
“亮不过是奉行主公仁德之政,因势利导罢了。南中民心可用,方能事半功倍。”
黄月英美眸中亦是闪烁著光彩,她轻声道:
“夫君教化南中,授其耕织,此乃格物利民之大道,远胜刀兵征伐。以德服人,方为长久之计田信亦是暗自点头,这《中国通史》的影像,比他之前的口述,更具说服力,也更能让刘备等人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墙壁上的光影依旧在变幻,属於诸葛亮治蜀的传奇,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