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585.官职差遣全合併(1/2)
第585章 585.官职差遣全合併
陆秀夫不仅是支持,甚至心中还有章程吶。
他早就想办这事,只是以前国家处於艰危之际,根本就不容他进行什么变革。能够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保证前线的军需供应,就已经要了他半条命啦。
现在三边稳固,国家又兴,正是兴利除弊的大好时机。为此,陆秀夫认为应当彻底的终结带宋混乱无比的官制,將差遣和官职实打实的结合到一起,县令就是县令,判官就是判官,郎中就是郎中。
自唐末五代以来,混乱无比,还一再添设和更易的官制,一定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整顿,恢復到简单明了的局面。
重点是,竭尽全力终结带宋的冗官之弊!
带宋有三冗之弊,其中的冗费此时已经完全解决了。因为打贏啦,不仅打贏了,还光復了失地。所以不需要再向北方的虏“岁赐”,每年五十万的银绢全都省了下来,分幣不需要再。
冗兵的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原因主要就一个。六年之间连续援救襄阳,先后数次组织多达十万的军队出征,还数次兵败,一直输到丁家洲。加之襄阳的吕文焕投降了元军,基本上把带宋理论上所有的主力军全部送完了。
地方州县上只有些弓手团结,还有守城厢军。充其量发挥一个警察的作用,大部分时间还是充衙门和军官家的吏役。
百万大军,送到丁家洲结束,毛也不剩几根。
杭州连守城厢军都没有啦,四尺高的小孩亦拉来充军,等於是全部推倒重来,兵的积弊在酷烈的战爭中反而得到了解决。
现在整个国家就只有大约二十五万生券勇敢军士,也即野战军。还有同等数量的熟券军,分散在全国各地,充当基层治安维持力量。
张巡魔下有大约十万出头的生券勇敢,京西王安节三万,荆湖谢堂四万,四川诸將四万,两广和福建有大约一万数千,殿兵还有两万多生券勇敢军。
当年谢太后在世时,甚至一度想恢復十二万殿兵的规模,幸好是没给她弄成。要是给她弄成了,带宋这冗兵的积弊,还得继续延续下去。
费和兵都解决了,现在就剩下一个官。
陆秀夫为什么要將各种寄禄官、差遣合併起来?除了权责分明,处处清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把混跡在临安的成千上万名“官人”都赶走。
没有实际职务的,一律回乡候补。年龄在六十岁以上,走完致仕流程的,按照在职时的官任大小,给与四分之一到一半的薪俸。有特殊优待的,比如汪立信这种,那就是全额薪俸。
回乡的可能候补到实职吗?几乎不可能,中枢还要大裁员吶。
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甚至包括其他司农等部门,权责交相重叠,完全就是胡闹。现在全部归拢起来,户部尚书由参知政事兼任,各位侍郎分管一摊,盐铁就盐铁,仓场就仓场。
反正现在临安的大多数官员都成了坐食俸禄的囊虫,张巡从扬州带来的小幕府,就足以维持整个帝国的运转,满打满算也才几百人而已。
中枢就只需要这么些个官,至於吏役该配齐就配齐,该签发就签发,都有章程可循。
爭取就这几个月,把临安的“官人”总数,一举降低到只有二三千人,至多三五千人。其他的全都甩包袱滚蛋,回老家候著去吧。
至於你问陆秀夫为什么这么著急?要这样大刀阔斧的进行裁撤,说白了就是他对带宋太了解了。用英剧《是,大臣》里面的说法,官员既不能够创造財富,又不从事生產,说白了就是社会寄生虫。那他们的一切价值,就都体现在预算和编制上。
庞大的预算,和数以万计的编制,才是让他们弄权的最佳名利场。
为了打击这种情况,並且考虑將来的发展趋势。陆秀夫认为现在就要极力的压缩中央官员的数量,为將来做好准备。
往后的明朝、清朝,都存在京官人数甚至多过地方官人数的巨大弊病。可能有人会查到清代京官明明也就数千人,外官则有一万多,明明是外官多啊?但是加上八旗武官和內务府数千名大小官员,清代的京官人数確凿就超过外官了。
明代也是如此,明代京官还包含南京应天府的在册官吏,理论上同样只有小几千人。
但是明代的世袭京卫官、勛戚和烂赏的各色锦衣官,同样有数千人至多。
说白了,不论哪朝哪代,只要是个处於稳定期的封建王朝,所有人都会削尖了脑袋去朝廷中枢当官。在地方上当个亲民官,屁事一大堆,还容易吃掛落,哪有在京城当大爷,
享清福来得舒爽啊。
要是张巡现在就接盘了带宋这个有几乎两万人的中央官员群体,那新朝的中央官员人数会有滋生到什么地步,几乎难以想像。
必须出重拳,现在就把中央官吏裁撤到二三千人。
不趁现成的机会,以后想要执行起来,拔出萝下带出泥,各个都有关係,人人都有门路,想裁都裁不了。
唯有把李酉孙的脑袋,结结实实的落在临安御街大道上,那数百名奸棍的血,溅了临安全城人一脚面,才能短时间內令眾人束手。
连张巡的舅兄都砍,这时候看谁敢跳!
敢跳出来的,就要做好挨张巡虎头大刀的准备。瞧瞧是你的脖颈硬,还是张巡的虎头大刀快。
“此间事,一概仰仗大內兄了。”张巡没想到陆秀夫居然早有准备,连计划都擬定好了,高兴之余,甚至忘了此时是在赵是面前。
一声大內兄叫出口,赵是哑然,对啊,陆秀夫是张巡的亲姐夫,帮理又帮亲。自己纯属多余把陆秀夫召来,召来了也没帮著自己说话。
“义不容辞!”陆秀夫是巴望著带宋好的,他这么做倒也不是为了给张巡的新朝铺路,而是为带宋革新。
或许在他想来,只要自己还活著,就绝对会拼死拦住张巡夺位。那把带宋往好了改,
也算是为將来赵是“亲政”打好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