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620.相信后人能救茶(2/2)
“浮梁一县,產茶无虑十数万斤,额抽不过二分,然则实际入官,常有八九分。园户至有烧山逃亡者,不计其数。”
宋朝的榨茶制度,和权盐没啥太大的区別,將种植茶叶的农户限制为“园户”。通过严厉的户籍管制,来进行茶叶的生產和统购统销。
正常情况下,大概园户生產一百斤茶,需要上交大约二十斤產来作为官府的收入。这部分茶,
就和煮盐亭户,一斤只得六文钱,便需要为官府晒煮的食盐一样,官府付出的代价极少。这部分茶叶,就发茶钞,交给茶商到山场来购买,朝廷藉此换取现金。
如果仅是如此,黄梦干是不会拿出来说的。往下才是正常情况,比如园户每上交一百斤茶,就要补充“耗茶”,也即运输中损失的茶叶二十五至三十五斤。
其次,还需要补充运费,这部分运费也是以茶叶来抵扣的,每一百斤要加一贯又六百文。北宋时一斤普通的茶叶,也就值六十文到八十文。南宋物价普遍上升,现在铁钱大概得二百文以上一斤。
等於园户每上交一百斤茶,要赔补进去七斤茶叶作为运费。但这是按销售价计算,在茶山上,
那就得乘二乘三,所以是十几斤。
注意了,园户作为带宋的臣民,还有光荣的纳税义务吶。园户无钱怎么办?继续拿茶叶抵,这个来去大。各地有异,不好明確。
到这一步,园户已经没有剩多少茶叶了,可是管理茶务的官吏,还是没有放过园户。由於园户和茶山绑定,限制其人身自由,园户吃饭就成了问题,总不能吃茶吧。
所以园户惯例是用茶叶来交换茶官的大米,换取温饱。都不需要猜,张巡就知道茶官肯定用霉米陈米,掺杂了砂石的米,还要制定高兑换比,来换取茶农手中的茶叶。
反覆剥削之下,园户所生產的茶叶,別说十分之八九咯。就是十分之十全都被盘剥走,也没有活路可寻。只能放火烧山,然后潜逃外乡,挣一个活命。
如此穷搜,南宋时榨茶收入巔峰也不会超过五百万贯,不及巔峰时的盐税五分之一。
现在更是已经衰弱到了不足百万贯,已经算是彻底崩盘。而且比盐政上要难办的是,大片的茶山荒芜,甚至是直接被剷除烧毁。想恢復也很困难,毕竟茶树这玩意儿不种上五年八年的,根本没法採茶。
茶山都没了,任是有妙策,也无济於事了吧,
张巡穿越来有十多年了,参与到中枢的事务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管理財计的陆秀夫,或者之后的姚言,都没有和张巡提及权茶收入。就是因为权茶这一行,他们认为已经死透了,救都没有救的可能。
就算想救,也得先救那些比较好救的。比如救盐政,救市舶司,救钞关税司。儘量去救那些见效快,而且成本相对较低的行业。
至於说去救茶业?不是没有这个心思,而是了解过后就都放弃了,爱咋咋地吧。反正他们是没有救茶业的本事,相信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