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708.形胜虽强不足恃(1/2)
第708章 708.形胜虽强不足恃
转天起来吃早饭,张巡还挺坦然的,咱们又不是偷吃,正大光明吃的。不过到底还是差点意思,前三个都播种了,最后一个没播成。
岁月不饶人啊。
瞄了两眼李淑真,李淑真同样泰然,她自己决定的,难不成第二天起来骂街?只是端给张巡一碗羹,听著说是什么益气补血的。不过张巡没有细听,因为春申和李圆过来问安。
春甲已经完全是小大人模样,扎看总角,恭恭敬敬的对张巡行礼。李圆则差一截,还不是很能够完整的说出一句有条理的长段落,但是叫爹非常响亮。
哎哟,张巡听了確实欢喜。再者李圆长得白白胖胖的,著实可爱。倒是春申开始慢慢抽条发育,不如以前那般“客气”。
把李圆一下子抱到怀里,坐在膝上,张巡就捏孩子的脸。不知怎么的,春申便转头眼巴巴的望李淑真。李淑真似乎有些感觉,也把春申抱起来,坐到膝上。
一家人和和乐乐的吃早点,实属难得,
在桌边站看伺候的四名侍女,李淑真並没有慢待。直言既然已经伺候过了张巡,那便需要谨守本分。“训话”之外,另外每人都有三千贯的体己钱赠给。
这是李淑真赠予的,算是她作为主母的一种大度。毕竟以后这四个侍女也算半个主子,多少都需要一些社交,还需要另外辟有住房,配给伙食之类的。原本单单是她们伺候人,现在伺候张巡的本质没有变,但是她们也將得到侍女僕役,
大约,这也算是一种立规矩吧。
无甚好说的,一餐饭吃完,家中事也大概理清。张巡出到前厅去接见官吏,有事奏事,无事的话张巡就打马巡视建康城。
作为两淮与两浙之间的中心地带,张巡迁都建康也算是必然了。既然迁来,就得好好的建设。
当年柴荣接掌大位之后,便立刻著手规划扩建了开封城。还把开封城修筑的曲曲折折,以增加敌军攻城的难度。
现在张巡也要扩建建康城,儘管只是先掘沟渠,插柳为墙,但具体如何掘,还得有个说法。歷史上朱元璋把整个紫金山都包进了土城,固然是出於军事防御上的考虑,这一点太平天国和江南大营的爭夺可以证明。
只是外城建的如此巨大,城內很难进行防御。或者说被人推到首都城下,大概率就是野战毁灭性失败之后的事。
参考朱棣和朱允的靖难之役,朱棣能够打进南京,除了李景隆和谷王开门外,也和南京方面野战多次失败,几乎失去了所有野战军有直接关係。
另外南唐李煜时,宋军进围建康,也是因为南唐的主力军团遭到了歼灭或者零散的被包围在其他城池內。要不然宋军根本无法围困建康的。
也就是说,类似於建康这种首都型的城市,一旦进入到仅此一城的守城战,基本就意味著失去外援,垂死挣扎。
基於此,张巡认为没必要把外城建的过於阔大,足够之后百万军民棲身即可。城外的军事要地,则通过建立小型的坚固城堡来控制即可。
就像东晋王敦谋反时,建康城外的石头城那样。既能够令建康內外呼应,从容作战。又迫使前来进犯的敌军无法直接扑向建康本城,必须暴露在荒野之中,先拔除“支城”。
突然间,张巡就想起了一句赵二拿来装逼的话。
在德不在险。
真要是被人干到首都了,那首都修建的再宏伟牢固,也是没啥用的。长安城不宏伟牢固吗?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歷史的教训太多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赵二的这句话真不算错。统治水平差,国都就算修在天上也屁用没有啊。
那咱们还是考虑把建康修筑的更加適宜居住和安插中央军吧,前一世张巡在南京上大学来著,
但古今地理变化太大,沧海桑田的,要不然张巡都不需要逛,直接画地图就完了。
说起来,带清江南大营的围城营地是怎么设置的?
向荣虽然被咸丰皇帝天天申饰天天骂,但是水平肯定要比胜保之流强。毕竟能够不大喘气的一路追著太平军从广西赶到南京,还没有被早期的太平军吃掉,那水平算相当可以。
以此推论,他布设江南大营的水平应该不会太差,像是占据紫金山前孝陵卫之类的。还有沿著秦淮河,分设张国梁、周天培、戴文英诸將,渐次收缩对天京的包围。从最后的战局上来看,他围得非常好,对天京始终造成巨大的威胁。
除开陆上这一面,南京西北面的下关、九湫洲也得设置小城,以做防御。这种只容小几千守军的小城,造价並不昂贵。参考明代的鸡鸣驛,初次修建只需要几千两银子,后续补修包砖,再添设器械,可能还更贵一点。
当然以上都是计划,张巡还没打马出门呢,金应就走了进来。
有事要奏,建康成为留府之后,最先要转运来建康和润州的赋税,便是两浙路的赋税。这是宋朝廷最能掌握的赋税区,张巡自然先夺。
说到这里,还得感谢一下陆秀夫。当年他不是担任司农丞嘛,奉朝廷的命令,要在建康、润州围积军粮,为之后贾似道出征预做准备。
朝廷的“八十万大军”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的。在临安可以吃浙东的,进入浙西就得吃浙西本地的粮食。为了保证大军不饿肚子,只能把当时还愿意办事的陆秀夫往死里催,叫陆秀夫发光发热。
得到了张巡支持和赞助的陆秀夫,在建康和润州修建起了大规模的军需仓和司农仓。金应今儿来,就是要和张巡说这个事情的。
上述这些仓库,在建康的转为外朝的户部大仓,在润州的闢为北伐中转仓。另外这些仓库也就够收纳两浙路的赋税土贡,之后其他路分的赋税转输到建康来,就需要新建仓屯了。
带明时期的北通州,號称一座通州半座仓,自正统年间通州大运仓不断扩建,为了容纳每年超过二千万石北运的粮食,先后分设大运东仓和大运西仓,再设大运中仓。结果通州城因此而逼塞卑小,不足使用。便扩建城池,復又建立大运南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