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756.孔庙殿前议论大(1/2)

第756章 756.孔庙殿前议论大

姚燧照旧是那副麻衣卿相的模样,即便曾任一省的高官,却以老松残枝一寒儒自居。

著布衣,套麻履,搞得他好像多淡泊一样。不过张巡还是摆出了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態,与姚燧对面而坐,嘘寒问暖。

到底姚燧是个聪明人,直言张巡所遣公车保暖舒適,他一路行来,颇为得宜。能在带元的朝廷当大官的汉儿,必然是心明眼亮之辈。

照旧是请李淑真和张榕出来,算是家长带著孩子见老师,命张榕同样对姚燧行礼叩问,姚燧坦荡受之。表示自己原本不过一介山中野人,以教书育人为本心,既然张榕来拜,他可是要收束修的。

哈哈哈,好说好说,腊肉十条。

公开收了只是作为家长的张巡,所送来的十条腊肉,姚燧更坦荡淡然了。说白了也是怕自己不食寧禄,哪天触怒了张巡。现在收了腊肉,两边心里都舒服。

以张榕这个学生的名义,为姚燧安排了住处。因为姚燧不肯受寧职,所以安排的也相对俭素,姚燧倒是安泰,直言很好很好。

喷,老小子你要是能装一辈子,也是一號人物,

如此,册封太子,以及出阁读书的事,就一併安排妥当了。专门在大內的前殿安排一处殿阁,不用天天上课,上五休一。家里有皇位继承,也就这样了。

正好,姚燧来了,张巡就问他北方州县举办发解试的通知都下发了没有。地方上组织考试的情况怎么样?前代金国是举办过科举的,见识过科举的北方土人大约没死绝,应该能够正常的组织起来。

反正张巡也不是为了把全国的聪明人都收拢来,只是为了把各路的聪明人掐尖到京兆来而已。

说起这个,姚燧也是讚扬张巡的。他们读书难道仅仅是为了做学问的?这种人有吗?

肯定是有的,这年头著述立身,宣扬学问的人肯定有。但是学了文武艺,不卖给帝王家,

只是安贫乐道的人能有几个呢?

科举制度真是中国在维持社会稳定,维持王朝统治上的一大发明,甚至可以说是和五朝命运相关联的国家基石。

也难怪当年张巡已经在常州守城了,临安方面还下令举办科举,以稳定局势,笼络地方。当时觉得难以理解,现在想想也確实应该要办。

既然张巡垂问了,姚燧也一一作答,他是北方士人的代表人物,曾经积极向故元朝廷靠拢,试图令元朝廷走向汉化。当然歷史上显然是没成功的,但至少令他们这些北方土人在元朝有了存身之处,也有了进身之阶。

並且在事实上推动了元朝时断时续的开办科举,录用汉族地主阶层的士人。成为了一个元朝內部的势力。

对於科举,姚燧是举双手双脚支持的。

除此之外,姚燧也注意到了京兆行文给各州县,明確提及此后礼部省试定去留,是按照路分籍贯来定的。

也即需要填写“四祖清单”,把自己亲爹,或者过继之后的养父,往上倒,一代代的籍贯写明白。礼部要存档,州县管理髮解试的库房內,也要存档。

平时不会查,真要是查了,那可是要杀头的。

对於冒籍参加考试,进而牵连杀头这种事,那全天下的读书人没一个会表示反对。科举事关全国读书人的利益,即便到了清代,咸丰皇帝的宠臣大学士柏莜,这可是正经的八旗大爷,该斩一样斩了。即便后来同治登基搞翻案,柏还是论的有罪。

不过姚燧的关注点不在这个上面,还是在礼部下发的公文上说,河南、河北、山西、

山东四路,均一体制,员额三十人上面。

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连张巡发家根本的两淮路,也只录取六十人,各路的举子按名额录取。录取之后,举行殿试前会再进行一次覆核,確认其祖父等籍贯无误。

好事,对北方士人而言是大好事。姚燧很清楚北方士人群体在持续上百年的反覆战乱和灾荒之中,已经元气大损。北宋时河北、河南堪称文教兴盛,出了许多名臣良相。

结果现在呢?

十里无炊烟,百里无鸡鸣。

还是因为上百方的屯由军北迁,才勉强让河南地方恢復了一些生產,能够供应地方上的驻军吃饭。

偌大的河南省,只有几十万人口,算在军户也就百数十万。这点人口连此时江西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江西四十个名额,河南三十个名额,对北方士人而言,这当然是大好事。

但南方士人呢?姚燧也是才开始研究张巡,研究这个新建立的寧朝,很多东西尚未看透弄明白。他觉得张巡似乎是有点刻意压制南方,拉拢北方,但这么做南方会不会不稳呢?

哈哈,张巡难道是光靠一张嘴来治国的吗?

首先南方的名额普遍在四十个,比北方多,这在先天上,就扣不了张巡轻视南人的帽子。其次是,张巡继承了从南宋一脉相传而来的官僚税收系统,对於地方上辅助统治的地主阶层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宋朝可是一以贯之的分拆地方大族的,咱们魔下有位指挥使叫陈思逊,在徐州投靠张巡的,他就是义门陈氏出身。一问,在北宋就被朝廷喝令分家,迁移去了山东。

手上既有强力的官僚税收队伍,又有包括熟券军在內,超过百万大军镇压地方,还有充分的官更预备队。

我怕啥?

当年编列“淮南新官”时,张巡连衙前役吏都给编列了进去。並且明確了干十年吏役,就允许到路分监司报名,参加大挑抽分。考绩优等的吏役,派发到地方上去当州县的佐贰官,品级是真不高,而且这不过是进士出身起步的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