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756.孔庙殿前议论大(2/2)

但对於一般读书人而言,十年吏役或许比十年苦读考进士还要容易一些呢。三年一大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中进士的,至少在本路,那都是人中龙凤。

人中龙凤中了进士,入选官途,天然的优势更大。吏役十年考满大挑上来的,能够干到县令就很不错了。两个团体的上限,还是很分明的。

只是单说分明,那都是十年二十年后的事了,若说现在,如果有人对科举名额分配製度不满,弃官回乡,或者罢考不来的。那完全无所谓,张巡有的是吏役,可以补满地方上的佐贰官,现任官更选挑子张巡完全不惧。

哦哟,淮南新官这个所谓的“官帐”姚燧是听说过的,还了解到河北世侯们的子弟,

有许多从族谱上消失,在最近又全部蹦了出来,进入了淮南新官帐。

只能说眼前这个张二,或许早有准备,了不下十年的时间,在带宋政治机器內部生生製造出了一个政治大团体。

復又望了望殿外,从前厅到大门的夷丁突骑,姚燧確认张巡如今是想干啥就能干成啥。

手上既有庞大的官僚队伍,又有磨得锋利的刀把子,什么政策推行不下去。参考歷朝歷代的经验,治理一个大国的中枢团队,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里的人才便足够了。下面有充分的执行团队,才能够在全国推动政令。

凭张巡手里现在所拥有的本钱,即便下令说我要试试建造一座摘星台,看看能不能上月球,或许都能够推动起来。

当然张巡也没准备干这个,张巡如今想乾的只有一个一一丈量田亩。

说好的要把鱼鳞图册绘製出来,那趁著现在张巡还有足够的实力,就一定要把这事干成。功在当代,利至少一二百年。

两人算是聊了个宾主尽欢,张巡还起身,亲自把姚送到了个门外。命令六名侍卫亲军马兵,为姚燧先导,开道送他回“陋居”。

坦然,姚燧很坦然,就这么观察著焕发勃勃生机的京兆城。

作为前代南唐的都城,在南宋初期,还作为臣构预备的行在建设。三四年前,张巡文瞩託金应进行扩建,此时城內確实处处工地。

一个个受封功臣的军將们,在张巡的赐地和赐宅上大兴土木。原本其实他们多有府邸,且大多屋舍轩阔,但这不是封了爵,得了赏。

军將不豪奢,能叫军將吗?

毕竟他们一个个兼营商业,军队中充斥著经理人回易官,发了財不用,不符合他们的性格。况且有钱不用,全存著,张巡怎么想?

赚了钱,拿来修大房子,吃喝赌,最终回到社会流通中,那也算是一件好事。至少他推动消费,购买服务了不是。

除了军將功臣们的豪宅,还有各种官营建筑。张巡继承了南宋皇帝们做买卖的生意经,皇帝修筑沿街店铺,再出租给商户。谢太后当年就是出临安日赁钱百万来搞劳大军的,这笔买卖很值得做,是细水长流的钱。

另外宗庙社稷坛,军营衙署等也在扩张。扩建后的京兆城足够大,有地皮来满足各种建设需求,包括孔庙。

国子监里的孔庙,算是必备的建筑,大成殿已经基本建设完毕。塑像还没有立起来,

但瞧样子塑像不会太小。

因为此时已属夏季,姚燧的车四周挡板早已拆去,也就剩一个扶手栏杆罢了。以手遮眉,眺望孔庙工地,姚燧发现有不少士人群聚,看数量总有百十个。有人站在一块券石上,攘臂大呼,因为隔著有些远,姚燧並没有听清。

南宋的太学生们是有非常强烈的参政议政欲望的,这一点在北宋其实也一样。李纲能够担任开封四壁守御使,就是太学生们直接上书宋钦宗所推动的。当然也和局面紧张,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抵御有关。

咱们的宰相叶李,不就是因为带领太学生们,上书弹劾贾似道,进而被贾似道一路发配去漳州的嘛。

所以有读书人群聚在太学根本不叫事,没啥人特別在意。不过太学生的议论,確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舆论。古今中外的舆论,惯来都是一小撮人发出最大的声音,裹挟那些默默无声的群体。

在传媒手段相对贫乏的当前,太学作为一个颇有名声的舆论阵地,也確实在很多时间节点上发挥了作用。

迟疑了片刻,姚燧觉得可以旁听一下。他才从洛阳南下,正处於了解带寧的阶段,希望从多方面各角度来了解寧朝。听听南方的读书人在议论什么,或许是个不错的切入口。

招呼车夫停车,顺道请几位侍卫亲军马兵暂候,姚燧下车步行入內。张巡的侍卫不差这点时间,便驻马停歇。

一身白衣的姚燧,就像是个老儒生一般,確实沾点其貌不扬。况且太学这边还是个大工地,尚未全面建成,左右无人注意。可凑近了之后,姚燧就后悔自己下车多管閒事了。

痛斥国家抢才大典,竟然提前固定路额!

像话嘛?东南人才何其多也,朝廷完全无视,这不是儿戏什么是儿戏?如此恶政,是一定要进行抗爭,进行反对的。

最靠近京兆的东南部分州县,已经举办了夏季的发解试。为了儘快熟悉京兆的情形,

到京兆安顿下来,预备常科和恩科两场考试,许多东南的举子络绎抵达京兆。

比如江西南昌的,坐个船顺江而下,要不了三五天也就到秦淮河了。早到就早租房,

租个僻静的小院,还能安心读上个把两个月的书。之后上场考试,才叫得心应手嘛。

结果到了京兆,就有举子开始议论张巡要求的分路录取一事。由於开科举是以皇命詔令的名义下发,而分路录取则是以礼部行文的名义下发,有些人甚至是到了京兆之后,才得知朝廷不再是按文章水平高低排名录取。

当然不能按照文化水平高低录取,常州在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时,曾出现一科中了五十三名进士的盛况。和苏軾同科中式的常州进土,也多达十三人。

这像话嘛?即便张巡是常州人,也觉得这样的情况,完全不像话,不符合封建皇权统治的需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