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东非殖民地(2/2)
这个王国以盛产长角牛和勇猛的牧民战士著称,对伊朗的渗透抵抗最为激烈。他们拒绝签署保护条约,并多次袭击伊朗的商队和前哨站。
1868年,伊朗驻东非总督决定发动一次“惩罚性远征”,以彻底粉碎安科莱的抵抗,震慑其他观望的王国。一支由古尔金·汗指挥的特遣队从维多利亚湖沿岸基地出发,向安科莱高地进军。
古尔金·汗的部队沿着狭窄的峡谷道路前进,最终在卡巴莱山口遭遇安科莱主力。安科莱军队占据两侧高地,企图利用地形优势伏击伊朗军队。古尔金·汗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组成防御圆阵,并将火炮和火箭架设在阵地的核心位置。
安科莱国王下令发动总攻。数千名战士敲击盾牌,发出震天吼声,从山坡上如潮水般涌下。就在他们进入射程时,古尔金·汗下令发射康格里夫火箭。这些拖着火焰尾焰的火箭发出刺耳的尖啸,在安科莱密集的冲锋阵型中爆炸。从未见过此等武器的战马受惊狂奔,冲锋阵型瞬间陷入混乱。火箭的心理威慑力远大于实际杀伤,安科莱人的冲锋势头为之一滞。
利用敌军混乱的时机,伊朗步兵分成三排,依次进行轮番齐射。德莱赛后装枪的高射速和远射程展现了恐怖威力。安科莱战士尽管英勇,但他们的牛皮盾牌无法阻挡金属子弹,成排地倒在冲锋路上。少数精锐贵族骑兵冲至阵前,却被伊朗军的刺刀阵和索马里雇佣兵的弯刀砍杀。
在遭受巨大伤亡后,安科莱军队的士气彻底崩溃,开始向后溃逃。古尔金·汗派出索马里雇佣兵进行侧翼包抄和追击。溃败演变成一场屠杀,山谷中遍布安科莱战士的尸体和丢弃的盾牌长矛。
伊朗军队以数十人伤亡歼灭安科莱军队主力,造成对方超过两千人阵亡。战役后,安科莱签署了屈辱性的保护条约,接受伊朗的宗主权,开放领土供伊朗商队通行,并承诺提供牛群和劳动力。
军事胜利后,伊朗人没有直接吞并所有土地,而是强迫各王国签署“保护条约”,间接进行统治。这还是从英国身上学到的。
伊朗不直接废黜当地国王,反而强化其传统权威,让他们继续管理内部事务。但通过保护条约,伊朗获得了驻军权、外交指导权和最终仲裁权。任何重大决策,尤其是涉及战争、和平与其他外国势力接触时,必须得到伊朗总督的批准。当地国王实际上成了伊朗的高级公务员。并且在王室和贵族中精心扶持亲伊朗的派系。例如,在布干达,伊朗大力支持穆特萨一世,为其提供武器和资金巩固权力,使其成为依赖伊朗的代理人。
同时将贵族子弟带到桑给巴尔的伊朗学校接受教育,培养一批认同伊朗文化、忠于帝国的未来精英。利用王国内部不同部落、氏族间的矛盾。伊朗以“调停者”自居,但实际目的是阻止它们团结起来反抗伊朗,并借此机会索取更多特权。
在经济上,规定象牙、兽皮、黄金等所有贵重物资只能出售给伊朗皇家贸易公司或其特许的商人。推行货币人头税。迫使当地居民必须通过为伊朗人工作或出售农产品来获取伊朗货币缴税。并且以“修建军事据点”或“建立示范农场”为名,侵占最肥沃的土地和关键的湖泊、河流港口。这些土地上的居民往往沦为佃农或苦力。
这些情况在全球各地都是平常,而且还是改良版的,要是英国人来了,只会压榨的更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