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吏部发威(1/2)

太和殿內,气氛悄然生变。

隨著边孟广再遭天子斥责,许居正、霍纲、郭仪等清流重臣皆默然不语,文武百官中原本持观望態度者也开始迅速判断风向,殿中局势肉眼可见地向新党一边倾斜。

就在此时,又有几名新党中人前后出列,次第上奏。

“启奏陛下,”户部左司郎中躬身叩首。

“下官以为,林尚书所策之中『盐策归都』一条,极为有益。以往盐铁税收分散,郡府各行其政,若收归都统,统一定价,既可压黑盐之患,又能补官库之亏,望陛下详察!”

“臣附议!”隨后,工部都水监亦出列,神情振奋。

“都水司多年未修水运法典,致使北南漕运多堵。林尚书另有一策,主张裁旧渠、立新堤、扩清江三口,贯通水运脉络,臣等愿为此事奉命东南,三月內必报佳音!”

“臣亦有策。”礼部掌誥官一名四品言官上前。

“新制之下,吏员之录用、考绩、升迁,皆应改为『年绩三评一核』,由吏部统一归档,存入『新卷房』,严肃考核制度,方能肃清吏治。”

此言一出,殿中又是一片轻轻譁然。

“『新卷房』?”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这岂不是將三省考功、六部察举的权力一併交给吏部?”

“太过集权了吧……”

虽有议论,但无人再敢反驳出列,毕竟边孟广的下场犹在眼前。

而新党阵营之人却似鼓足了劲,趁热打铁,连番上策。

“陛下——”又一位刑部属官出列。

“下官请奏!地方多有冤屈之案,年年拖延不决,百姓苦诉无门。林尚书新设之『外裁提讞司』,可由廷尉亲自派遣官差,入郡督审,可大大提升审判公信!”

“此策若行,不啻於百姓一场大赦!”又有人附议,“更可减少地方之权,归中央,利於统一治道!”

殿前,萧寧依旧高坐金椅之上,眸光低垂,面上不见怒意,也无忧色,任诸策如潮而来,他只轻轻点头——

“准奏。”

“准奏。”

“此策可行,抄录入年册,交户部归档。”

一句句简洁的回应,毫无犹豫。

一时间,整个太和殿儼然变成了新党施策的舞台,而那本应居於朝堂权衡中心的帝王,却如同被彻底说服,不再质疑。

殿內,不少原本中立或观望的官员,面上渐渐浮现出讶异之后的思索,又转为决断。

他们开始低头斟酌,沉思良久,纷纷列出自己的“见解”与“对策”,一个个不约而同地,站到了林志远等人所列“新策”之下。

“微臣以为,新策推行之后,应设『行省节度』,协理诸事,权责分明。”

“户部预算需与兵部联动,设『战备银库』,统筹南北兵餉,以备再战之需!”

“吏部若能设『品政院』,將州郡官员政绩分档评级,方能明辨优劣,激励地方为政之志!”

一个接一个的“合理建议”接连而出。

听得眾人眼繚乱,脑中翻滚。

看似百策繁似锦,实则层层套套,皆为新党权力编织之笼。

而萧寧依旧坐在高处,静静听著,没有一点反对的神情,哪怕偶尔目光一闪,也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头:

“准奏。”

“此策善。”

“再议。”

无喜无悲,不动声色,仿佛只是一台在朝堂之中点头頷首的天子机器。

清流之中,几人眼神交错。

许居正脸色铁青,霍纲咬牙切齿,郭仪手指微微颤抖。

他们心里最担心的事,终究发生了——

“——陛下这,糊涂啊。”

“这上百条『新策』,每一策若细究,皆有利弊,可陛下竟无一驳回、无一追问!”

“这不是宽容,而是——昏庸。”

许居正心中苦涩。

从清晨至午时,朝堂之上近三十条新党主策尽数通过,反对者寥寥,异议者已无一人出列。

边孟广的孤立、三公的沉默,反而成了新党人反衬的靶子。

——他们说得好似一切清流皆为冥顽守旧。

——他们唱得好似天下苍生皆为所求。

可许居正知道,这些人所谓的“为国施策”,根本不是为了治国,而是为了一口“权”的肥肉,能吞下多少吞多少!

而萧寧却……

他的目光再次望向那高高在上的金椅,望著那少年帝王眉目淡然、衣袍不动,像是置身事外。

他忽然想起当初,那个在战场上血火中策马斩敌的萧寧,那一剑劈下,万军皆避。

可今日,这剑好似蒙尘了。

“陛下——”他终是按捺不住,欲要开口。

却被霍纲轻轻一掌按住。

“现在不是时候。”

他低声道:“陛下不信我们……再说,只会惹恼。”

其他清流则冷眼旁观,眼中浮现冷冽之光:“让他信吧。”

“等这『新策』施行三月,百姓怨声,財政崩盘,户部短银,吏部爭权……”

“看他如何收场。”

“总要摔一次,才能长记性。”

——而这一场摔,或许將是大尧朝堂真正意义上的“裂变”起始。

王擎重那边却已如胜券在握,手中摺扇轻摇,目光温润,心中却已判定:

“局势既成,改风已定。”

“今岁,便是新党的天下了。”

这一刻,太和殿外,天光愈亮,宫钟再响,声震四方。

这场改风朝会尚未结束,却已註定,註定了一个朝代內部的真正分流。

谁在暗涌之下悄然得势,谁又在风暴中心悄然沉沦——

无人知晓。

唯有那金色日光照耀之下的宫闕,寂静如初。

一如这场,尚未结束的权力之爭。

——风还在吹。

——天未变色。

但人心,已起波澜。

太和殿內,檀香轻繚,朝阳斜照金顶,洒落在肃穆朝堂之上,却掩不住空气中逐渐凝重的气息。

隨著户部尚书林志远又一波上书之后,朝堂之上已有数名中高级官员陆续站出,依次赞同其所提诸策——

“林尚书言之有理,兼顾財赋与百姓之困,实乃可行之策。”

“以商养政、以兵制赋,確是应对时局的明道。”

“旧制疲敝,新政当兴,林尚书之言,颇合时宜。”

他们话语温润谦和,似无瑕疵,满堂之下,竟听不出任何破绽。那些条陈、摺子,一条一条列得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儼然一派忠良之臣、大兴之志。

而萧寧端坐龙椅之上,负手而立,面无喜怒,却也未显不悦。

这一幕落入百官眼中,却令清流一繫心头沉沉。

许居正神色凝重,侧眼望向霍纲与郭仪,三人目光交匯间,皆能读出彼此眼中的不安。

霍纲低声道:“依旧是这等虚策……却依旧能骗得陛下点头讚许?陛下真的,没有任何察觉啊!”

许居正面沉如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陛下不善朝堂,他们说得字字在理,若不细究內里,谁能识破?”

“是啊……”霍纲嘆道,“看似削冗政、增赋税、减边费、重工商、宽商律……实则是削文重吏、剥民厚贾、封边弃军,外虚而內肥!”

“而吏部、户部正是得利最多之处。”许居正冷声道,“如此一来,岂不是以后新党独大了?”

郭仪不语,只是眉头紧锁。

眼见局势被新党所把控,清流派中,已有人暗中握拳,甚至想上前爭辩。许居正一一摇头,拦住他们。

他自己也知道,此刻若无周全说辞,贸然上前,只会落入理亏之势,反成朝堂笑柄。

这时,忽听一阵靴声踏地。

“臣,有言!”

一道声音如铜锤落地,鏗鏘作响。

眾人一惊,却见那站出的,不是別人,还是——兵部尚书,边孟广!

这一早朝之上,都不知道这是其第几次出言反驳了。

哪怕每次都以被训斥而终,他依旧乐此不疲!

之前,霍纲才拦住了他!

如今,他便又站了出来!

“林尚书这次又提出的所谓新政,看似革弊,实则伤本!”

“削兵制赋、放宽商税,於內扰民心,於外扰军心,万一北疆再战,谁来扛?”边孟广虎目圆睁,面如铁铸。

他步步踏出,言辞愈发凌厉:“边军已久未得增援,粮草告急,士兵冻饿而死者甚眾。如今竟还要『调减边疆冗费』,此话,谁说得出口?!”

林志远拱手一礼,微笑回应:“兵尚所言,关切军国,臣佩服。但朝廷重建,財赋不足,若无增收减支之法,拿何补中府亏空?”

“所以,就得从边军减起?”边孟广冷笑,“拿士卒的命,来换你们的仕途清名?”

萧寧眉目不动,仍是静静地看著殿中爭论。

然而,谁都未曾料到——他忽然冷声道:

“够了。”

满殿霎时寂静。

边孟广却面无惧色,仍拱手而立。

只听萧寧缓缓开口,声音清冷如刀:

“边孟广,又是你!又是你!你到底想怎么样?你前几次顶撞,朕念旧情,未曾惩罚与你!”

“可你身为兵部尚书,不在其位谋其政,却一次次在朝堂大典上口出怨言,当著满朝之人,与户部爭执不休……你当这是茶肆酒楼?”

“兵为国本,但国本非兵一人之事!”

“若人人都像你这般逞一己之气,那我这大尧,还如何革弊布新?”

话音落下,眾臣皆惊!

边孟广一愣,脸色铁青,却欲言又止。

殿上空气凝滯,清流眾臣脸色皆变。

许居正、霍纲同时起身,一眼望向郭仪。

郭仪却依旧不动,只轻轻抿了一口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