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你管这叫「残缺」?(1/2)
楚光回到了他位於河边的工作室。
月光下,那套简陋的“维修流水线”静静地矗立著,水车还在不知疲倦地转动,带动著砂轮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他没有理会这些,而是小心翼翼地,將那张从熊孩子手里换来的、皱巴巴的羊皮纸,平铺在一块乾净的大石头上。他又找来几块小石子,压住图纸的四角,整个动作,十分的轻柔。
借著月光,他开始仔细端详这张图纸。
【被污损的古老图纸】
【种类:锻造图纸】
【状態:残缺被严重污损】
【效果:无法学习】
【备註:一张不知道流传了多久的古老图纸,上面似乎记载著某种工具的锻造方法。可惜,它损坏得太严重了,也许只有最博学的学者或者最传奇的工匠,才能解读出其中的秘密。】
“无法学习。”
看到这四个字,楚光不惊反喜。
在网游里,“无法学习”通常不代表“垃圾”,而是代表著“有门槛”,“需要特殊条件才能触发”。这恰恰说明,这张图纸的价值,远超普通玩家的想像。
他集中精神,开始“阅读”这张图纸。
这所谓的“阅读”,不是看上面的文字注释,那些古老的文字他一个也不认识。他看的,是图纸本身——那些线条、符號、以及结构布局。
这,才是全世界所有工程师通用的“语言”。
图纸上画的,確实是一把矿镐。从俯视图、侧视图到剖面图,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几个关键零件的放大详图。画图者的功力相当深厚,线条流畅,比例精准。
但很快,楚光就皱起了眉头。
不是因为图纸被污损得看不清,那些泥巴和涂鸦虽然碍事,但以他的经验,脑补出原始线条並不难。让他皱眉的,是图纸本身的设计!
“这……这画的是个什么玩意儿?”
他伸出手指,点在了图纸上,一个標註著镐头与木柄连接方式的剖面图上。
“这个楔形卡榫的设计,角度就不对!力量传递路径太曲折了,超过70%的敲击力都会被它自身吸收掉,而不是传递到镐尖。用这种设计的矿镐去挖矿,跟拿著个弹簧锤子有什么区別?”
他的手指继续移动。
“还有这里,镐头的重心。太靠后了!使用者挥动起来,会感觉头重脚轻,手腕的负担极大,不仅费力,而且极难控制落点的精准度。”
“材料配比更是离谱!为了追求硬度,碳含量標得这么高?这是矿镐,不是玻璃!这么脆,碰上硬一点的岩石,一镐下去,保证直接从中间断成两截!”
楚光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他原本以为,这会是一张凝聚了古代工匠智慧的、精妙绝伦的设计图。可没想到,在他这位来自现代工业文明的“高级技工”眼里,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一张错误百出、漏洞满篇的“事故报告”!
这图纸,根本不是因为“污损”而残缺。
它是因为设计本身就存在致命的“缺陷”,所以才被系统判定为“残缺”!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初中生去解一道微积分的题,他看不懂,会觉得这题“残缺不全”。但你让一个大学教授来看,他一眼就能看出,这道题的题目本身就是错的!
“我明白了……”楚光长出了一口气,“难怪王大锤那个犟驴会一蹶不振。他肯定是按照这张图纸去打造,结果打出来的全是废品,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把自己的信心都给打没了。他根本不知道,问题不出在他的手艺上,而是出在这张祖传的图纸上!”
想通了这一点,楚光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
在別人眼里,这是一张废纸。
但在他眼里,这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要做的,不是“解读”,而是“修正”!
他站起身,走到旁边的沙地上,用树枝清理出一片平整的区域。
他要开始他的“工作”了。
他没有立刻去画完整的图纸,而是像以前在工厂里攻克技术难题一样,先列出这张图纸所有的“设计缺陷点”。
“一,重心问题。需將镐头后部的配重削减至少30%,並將这部分质量转移到镐尖下方,形成一个加强筋结构,以增强衝击力。”
“二,连接结构问题。废弃原有的楔形卡榫,改用更先进的过盈配合加侧向销钉固定的方式,確保力量传递效率达到95%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