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追读!月票!)第八十五章:化债(2/2)
“本宫命其为陛下千秋节特製的一套『九霄环佩』金饰,陛下甚喜,特赐『御用』之名,其出品,皆为长安贵胄所追捧。”
张元振连忙起身,恭敬行礼:“殿下谬讚,小人惶恐。能为陛下和殿下效力,是张家的福分。”
李瑛又指向另一位气质儒雅、眼神灵动的商人:“这位是毛顺,『万华灯彩』的东家。”
“长安每年上元、千秋两大灯会,其主灯及七成灯彩皆出自毛家之手。其灯饰设计精巧,用料考究,琉璃、绢纱、竹木运用得出神入化,堪称长安一绝。”
毛顺也起身行礼:“殿下厚爱,小人愧不敢当。唯尽心竭力,以报天恩。”
介绍完毕,李瑛的目光落在王元宝身上,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元宝,你工坊区內的黄金、灯饰两项,技艺不精,成本高昂,销路阻塞,已成死局,强留无益,反受其累。”
“本宫之意,將此二项工坊连同其匠人、设备、现存原料及部分成品,整体剥离,分別由张元振与毛顺接收整合。”
王元宝心头猛地一抽,剥离?这无异於割肉!虽然知道这两块是负累,但骤然失去,还是让他本能地感到一阵肉痛和不舍。
李瑛將他的反应尽收眼底,语气加重:“张东家,毛东家,你二人接收后,可凭藉自身技艺、渠道与声誉,对这些工坊进行彻底改造。”
“匠人择优留用,重新培训,设备更新,產品重新设计定位。朝廷工商署会给予必要的便利与支持。”
“本宫要看到的是,这些剥离的工坊,在你们手中,能焕发生机,成为盈利之业,而非继续拖累整体。”
张元振和毛顺对视一眼,眼中皆是惊喜,接收现成的工坊和部分匠人,虽然需要投入改造,但远比从零开始快得多。
而且有太子的背书和工商署的支持,这简直是天赐良机!两人连忙躬身应诺:“殿下放心,小人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殿下所託,必使此二业重焕光彩。”
李瑛点点头,目光再次回到王元宝身上,带著一丝安抚:“元宝,剥离负累,轻装上阵,方能专心经营你所长之琉璃与纺织。”
“此二项剥离所得之价金,及张、毛二人承诺未来按约支付的分润,將优先用於清偿这两项工坊所欠之债务及补发匠人工钱,此乃『化债』第一步。”
王元宝听罢,心中虽仍有不舍,但也明白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剥离了这两个大包袱,剩下的琉璃和纺织才有盘活的可能。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行礼:“殿下深谋远虑,为臣解忧,臣感激涕零,谨遵殿下安排。”
李瑛的目光最后投向杜甫、李邕和韦坚:“剥离之后,琉璃与纺织两大主体工坊群,债务压力虽减,然积弊犹存,匠人欠薪问题亟待解决。”
“我的想法是將其分为几部分,一是匠人债权,即欠薪,这部分要优先解决,二是税款债权,即秋季税,优先解决,三是普通债权,即民间小额欠款,部分还款剩余转为股权,四是有抵押物债权,分期清偿。”
“此工作,乃重组之核心。其剥离重组后形成之新『企业』,由工商署与王元宝共同负责经营。”
他语气变得凝重:“朝廷財政,可为此新企业提供一笔『维持周转』之款,专用於补发所欠匠人部分工钱,稳定人心,恢復生產。”
“然此款仅为『兜底』,绝非长久之计,工商署与王掌柜务必在最短时间內,拿出切实可行的重组方案——如何精简冗员、优化流程、提升技艺、打开销路、降低成本、实现盈利,若长期依赖朝廷『兜底』,此重组便是失败。”
李瑛的目光锐利地扫过眾人:“琉璃乃我大唐名產,纺织乃民生根本。”
“此二业重组成功与否,关乎上万匠人生计,关乎朝廷新政威信,更关乎未来工商署能否推而广之,本宫要的,是一个能自负盈亏、良性循环、可为天下示范的『企业』。”
他的声音微微一顿,带著一种深沉的期许与无形的压力:“这便是留给你们工商署,留给你杜子美,留给你王元宝,最紧迫、也最需智慧的考题了,本宫,拭目以待。”
宴席散去,偏殿內,李邕、韦坚、杜甫、王元宝几人面面相覷。剥离负累的轻鬆感尚未散去,重组核心產业那如山般的压力已然降临。
尤其是杜甫和王元宝,一个初涉此道,一个刚刚经歷大败,面对太子留下的这道关乎上万人生计的难题,只觉得肩头沉甸甸,前路迷雾重重。
“殿下,你觉得杜甫真能完成你的任务?”薛愿疑问道。
“本宫从不妄信一人,如今所做之事,乃开天闢地头一遭,与民生关係重大,实操者必须有坚刚不可夺其志夺之韧性,在我看来杜甫有这品性。”
说著说著,李瑛脑海里顿时浮现了教课书上,那个瘦骨嶙峋却目光深邃,一副心忧天下的杜甫形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顏,如此志向,如此决心,他值得在歷史书上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