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找到正主(1/2)
和兰的巴剎不同的是,这里有一大片都是卖蔬菜的摊位。
每一个摊位都摆著各种新鲜的蔬菜,一摞一摞堆积得像座小山一样。
其中有不少的摊位都有卖马铃薯,但大多都是白皮的,像他要的褐皮马铃薯一个都没有看到。
顾峰早有准备,让顾绍华拿著一个褐皮土豆的样品,挨个地打听。
一位华人摊主接过,仔细打量以后,说道:“这种马铃薯在merek那里有人种。”
他们差不多把卖蔬菜的摊位都问了个遍,总算是打听到有用的信息,父子二人顿时一喜。
“阿姊,你知道是谁在种吗?”
“这我就不知道了。”妇人摇了摇头,接著说道:“不过你可以去那里的巴剎打听打听,应该能找到。”
“阿姊,多谢。”
从巴剎出来,两人坐上摩托车,顾绍华又开了將近一个小时,来到一个小镇。
这个小镇位於两条干线的交叉口处,街道两旁大多都是一些极其简陋、木质结构的一层店铺。
顾绍华又找来到这里的巴剎。
巴剎很小,各种摊贩加在一起都不过二三十个摊位。
这个时候已经快十点,巴剎里客人稀稀拉拉,摊主也开始在收拾摊位。
在北苏门答腊省,即便是这样远离大城市的小镇,都能看到华人的身影。
虽然为数不多的客人都是印尼人,但摊主却有一半是华人。
顾绍华又再次把样品拿出来,在卖蔬菜的十几个摊位询问。
一位华人摊主只是看了一眼,就说道:“这种马铃薯我之前有卖过。”
顾绍华立刻就问道:“阿妹,你能告诉我你之前是跟谁进的货?”
“我是跟阿昌进的货。”
“你能告诉我阿昌住在哪里吗?”
“他住在tongging,你到了那里打听一下巴丹村就能找到他了。”
“阿妹,多谢。”
道谢过后,父子二人再次坐上摩托车。
这一次,他们从主干道拐进一条乡间道路,一路开了十多分钟,当摩托车爬上一座高耸的山丘之后,一片浩渺的湖泊豁然出现在眼前。
青山、绿水、蓝天,景色极其壮美。
这风景绝对能排在顾峰所见过的自然景观里的前几名。
顾峰不禁问道:“爸,这是什么湖,怎么这么壮阔?”
顾绍华回道:“这就是多巴湖。”
原来这就是多巴湖,难怪在印尼的名声那么响亮。
一路观赏著美景,摩托车在起伏的山路上驰骋,最后下了高山,又沿著湖边小路来到一座村庄。
沿湖而建村庄,村里的建筑有著独特的风格。
房子是由坚固的木桩支撑而起的木製高脚屋,屋顶高耸且两端向上翘起,形態酷似水牛角。
村民的穿衣也和一般的印尼服装不同。
顾峰不禁又好奇地问道:“爸,他们的房子和服装和其他印尼人不一样,他们是不是印尼的少数民族?”
“是,他们是karo batak(卡罗族)人。”
顾邵华接著说道:“他们不仅房子和服装不一样,就连信奉的宗教也和其他印尼人一样,他们大多信奉的是基督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