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镇北(2/2)

刘诞笑道:“这是之前回来时,丈人说要送来的。”

“啊?”徐嫻惊讶,问道:“那卦是怎么回事?”

刘诞道:“这些铜钱,有官铸的,有私铸的,重量不一,甚至样式都有差別,我特地挑选,故意拋个咸卦,自然不难。”

徐嫻听了,拿起刘诞刚才拋的铜钱,仔细研究,果然发现了其中的门道。

“那夫君为何收集这么多不一样的铜钱?”徐嫻问出了另外一个疑惑。

刘诞道:“铜钱之弊,影响深远,我本来想著今年革新里面的弊端,便收集这些铜钱,找机会向父皇陈述利弊,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篤定父皇会留我在京的后手。但现在看来,这项弊端暂时是管不到了。”

“这又是为何?”徐嫻又问。

刘诞道:“不出所料的话,今年我们要去青冀徐这些边境,到了这些地方,抗魏才是首要大事。”

徐嫻总算是弄清楚来龙去脉,笑道:“夫君所说,与其求天意,不如见势而为,妾受教了。要能见势,不是盲目猜测,而是需要收集很多信息,这也是当初夫君留我在身边的原因之一。”

刘诞道:“当时我们是合作啊,別说得像我利用你一样。”

“那现在呢?”徐嫻坐到刘诞腿上,笑问道。

刘诞道:“现在,不是有人说要跟我出生入死吗?”

徐嫻摇头,莞尔笑道:“不不不,现在也要合作。”

“嗯?”刘诞疑惑。

徐嫻轻声道:“要合作生子……”

……

次日。

刘义隆招刘诞入宫。

“休文,朕意已决。”刘义隆望著刘诞,“青冀兗徐豫等地,非你不可。朕已经让王僧绰擬旨,封你为安北將军,徐、兗二州刺史,都督青、冀、兗、徐、豫五州诸军事。”

“父皇。”刘诞起身想推辞。

“朕相信你的才能。”刘义隆打断刘诞,“朕將边境安危託付给你,望你以国事为重,不负朕望。”

刘诞只得道:“儿必定竭尽全能,不负父皇重託!”

“外面都在流传说,朕用人必疑,不疑不用。”刘义隆嘆了口气,“朕也知道沈庆之在军中说过,閫外之事,当由將领所专,詔从远来,事態早变,如此便帐下有范增,也是空议。但朕这也是无奈之举,论行军打仗,当下谁有檀道济之才?可当年檀道济不也败了吗?朕如何能不用心?”

刘诞听了,有些惊讶。

他没想到,刘义隆对这些事心里竟然这么清楚。

不过,刘义隆只说了他对將领遥控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则是他不相信这些將领的忠心。

但是仔细想想,也能理解。

毕竟拓跋燾前年才写信嘲讽过刘义隆,说刘义隆先杀了他父亲那一辈的老將,又杀了新生代的名將裴方明。

正所谓:“彼公时旧臣虽老,犹有智策,知今已杀尽,岂非天资我邪?裴方明取仇池,疾其勇功,己不能容,有臣如此尚杀之,乌得与我校邪?”

拓跋燾先书信嘲讽,又亲率大军,一路南进,饮马长江,属实是给刘义隆好好上了一课。

刘诞想起旧事,想笑不敢笑,只恭敬道:“父皇的苦心,儿能理解,只恨儿无才,不能解父皇之难。”

“你有此心,便是好事。”刘义隆眉目带笑,“你此番镇北,都督之处,需要哪些人你儘管说,朕会儘量满足你的要求。”

“谢父皇。”刘诞行礼,接著道:“儿下去后,擬一些名单,呈报父皇。”

这事刘诞还需要回去好好思考一下。

当然,这並不是说刘诞不知道该用哪些人,而是他选用的这些人,必须得符合刘义隆的心思。

如果他一个都不选,任由刘义隆安排,那刘义隆会觉得刘诞对他戒心太重,不拿他当爹,伤了父子之情。

而他如果都选用自己的心腹,那刘义隆真有了戒心,就该收拾他了。

“也好。”刘义隆点头,“你选好可用之人报朕,便该出发了,事不宜迟,你抓紧些。”

“是。”刘诞领旨,“儿明日便呈报父皇。”

“好啊,雷厉风行,我儿已有名將之资!”刘义隆笑道。

父子两人又说了几句閒话,刘诞这才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