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剖析得失(1/2)
相较於段氏兄弟的忧心忡忡,高儼此刻倒是心情不错。
打道回府的路上,他在马车中一边望著沿途鄴城景象,一边思虑本次政变的得失。
首先是具体的政变过程。
虽不能说是龙爭虎斗,但也可以称得上菜鸡互啄。
前身的安排简单粗暴,高儼既没时间、也没经验去修改调整,只能萧规曹隨。
但相对於高纬、和士开、陆令萱等人,他那蹩脚计划已经算是深谋远虑了。
又遇上刘桃枝“献”五楼门这一运气爆棚之事,才让本次政变如此顺利。
不过,刘桃枝所谓“献门”,究竟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还很难说。
高儼没忘记这位北齐第一刽子手曾是高洋的亲信。
乾明之变后他却毫髮无损,最后还为高湛、高纬父子信赖。
背后种种不由令人遐想。
虽然史书上高儼就是被他所杀,但现在一来刘桃枝立下“功绩”,二来他是“歷朝忠臣”,高儼需留下他以示宽容。
总之,本次政变的具体操作中,高儼做得並不怎么高明,但胜在敌人更菜。
接下来是对事后的处理。
高纬作为他撑起的一面旗帜,暂不能使其出现差错。
將他幽禁在宫中,与外人断绝联繫是最佳选择。
接下来,高儼与广寧、安德二王和斛律光、胡太后、段韶先后会面,並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北齐朝堂主要分为四大势力,一是武勛集团,二是门阀士族,三是宗室,四是依附於皇权的幸臣团体。
需要指出的是,在刻板印象中,武勛是胡人,门阀是汉人。
但实际上也有反例,比如段韶作为顶级勛贵就是汉人,胡人里也有新贵门阀。
將北齐诸多朝堂之爭简单视为胡汉之爭是不恰当的。
自乾明之变后,武勛与宗室合谋,压制门阀士族,彼此间多有怨气。
不过近年来,和士开、陆令萱等佞幸实在不干人事。
別说武勛、士族、宗室了,就是部分幸臣都不太看得上他们。
而高儼获得了广寧、安德二王和斛律光的支持与默许,相当於团结了宗室、武勛两大力量。
此外,高儼核心团体中也有冯子琮、王子宜这样的士人,高儼也打算提拔出身博陵崔氏的崔季舒。
虽然门阀士族总体上对北齐权力中枢的影响力不足,但仍然不容小覷。
换言之,高儼纠集了北齐朝堂上的三大力量,去应对剩下的半个幸臣集团。
並借事后封赏,夺取了宫內、禁军的控制权,与尚书台等官僚机构的控制权,加之本身掌握的京畿地区的兵权。
此外,高儼还说动了胡太后,將高纬及其幸臣团体依赖的皇权进一步分散。
可以说,现在的高儼就是名副其实的“权臣”了。
探望病中的段韶后,他选择助高儼一臂之力,並向高儼举荐兰陵王高长恭。
也就是说,此刻北齐三杰事实上都站在了他这一方。
这般场面,如何不能让高儼有些许慰藉之意?
不过,京畿地区虽然在掌控之中,但不代表此间事了。
除了时刻盯防朝堂中是否有人尝试与高纬串联,还要注意在外大將、刺史,有没有反抗之意。
另外,北周、南陈也有可能趁北齐此刻国事动盪,兴兵来伐,不得不谨慎。
北周权臣宇文护本人的军事水平虽然一般,但在他统领下,北周国力日益上升。
麾下又有韦孝宽、宇文宪、尉迟迥等大將,皆是一时英杰。
歷史上北齐便是被北周吞併,其威胁无需多言。
而且此时南陈正值极盛,陈宣帝陈頊刚从侄子手中夺取帝位。
不久后会发动南朝歷史上少有的有较大战果的北伐——“太建北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